中国桥梁技术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引领关联产业进步
苏通大桥气势灵动、重庆朝天门大桥巍峨耸立、杭州湾跨海大桥“张弓如满月”、南京大胜关大桥“硬如钢铁侠”……近年来,一座座巧夺天工、气势如虹的桥梁相继落成,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提振了当地经济。
桥的数量在增多,里程在延伸,技术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说起中国桥梁,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满脸的自豪。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万桥横江跨海,神州遍长虹。截至2013年底全国公路桥梁总数已达73.53万座,总长度达3978万延米。目前,全球已建成的28座和在建的13座跨度千米以上悬索桥中,中国分别占11座和9座;全球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21座斜拉桥中,中国则占17座。
自主创新刷新难度
中国迈向桥梁强国
每一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自主创新的智慧和勇气;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相继落成,让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在桥梁结构体系设计、核心材料研发、关键施工工艺、施工装备创新上刻苦攻关,使中国桥梁的技术高度不断攀升、难度不断刷新——
2003年,集斜拉桥、拱桥、悬索桥三种类型桥梁工艺于一身的上海卢浦大桥以刚劲有力的箱型肋拱承托起550米跨越,成为世界上首座箱型拱肋结构的大型拱桥。
2005年,拥有中国第一钢桥塔的南京长江三桥以主孔跨径648米的钢箱梁斜拉桥跨越大江,215米高的顶天立地“人”字形桥塔耸立江中。它以“在技术与材料创新、美学价值、环境和谐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获得2007年度美国国际桥梁会议“古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奖。
2008年,在潮差大、潮流急、台风多等极为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国建成了以630孔桥梁跨越36公里海面的杭州湾大桥。它创造了“梁上运架梁”、预制箱梁“二次张拉”、柔性防撞等多项“世界第一”,共获得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形成了九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被誉为“海湾桥梁建设的里程碑”。同年,主跨1088米的苏通长江大桥建成,开创了当时跨径最大、基础最大最深、桥塔最高、斜拉索最长4项世界第一,目前位于世界斜拉桥排行榜第二位。
2009年,由5座跨海大桥组成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建成通车。其中,主跨长度世界第二的西堠门大桥成为世界上抗风能力最强的桥梁之一。主跨552米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也在2009年建成,位列世界钢拱桥排行榜第一位。
眼下,港珠澳大桥正在紧张施工。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也会为中国增添世界公路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跨海新地标。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引领关联产业进步
过去5年,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让舟山从离岸岛变成了半岛,开始真正融入长三角,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到2013年底,浙江舟山的GDP增长73.8%,旅游接待人数增长74.9%,旅游收入翻了近一番,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2倍。
桥梁的竣工通车,打破了江河沟壑对经济发展的地理阻隔,也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已上升至2013年的8.1亿吨,连续5年雄居世界海港首位。
苏通大桥加快了苏中、苏北地区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进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宁波与上海之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00多千米。宁波与上海的同城效应明显增强。
加快桥梁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除促进区域经济提升,还能有效扩大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的需求,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据介绍,高速公路(包括桥梁、隧道等)每1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机会1800个,带动社会总产值接近3亿元。
技术跻身先进行列
企业阔步走向世界
“我国桥梁的技术水平,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周海涛告诉记者,过去造桥行业被称作“泥瓦匠”,需要现场拌水泥,现在则走向了大型化、预制化、装配化,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人为误差大幅降低。
“大跨度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对于中国桥梁,前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伊藤学曾发出过这样的赞叹。
手握先进的桥梁制造技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昂首阔步“走出去”: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巴拿马运河三桥、韩国仁川二桥、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在国际桥梁大舞台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法尔胜集团等企业展现出令人信服的实力。
“目前世界最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桥——巴拿马运河三桥,是国内设计公司通过联合体形式,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竞标成功的。”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公司副总工程师许春荣对我国桥梁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很熟悉,他说:“我们现在‘走出去’,能够输出成套技术,把设计和施工全部承包下来。”
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正式竣工通车。这座投资约1.7亿欧元、桥身长1500米的大桥由中方提供贷款并主持设计和施工,是中国基建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座大桥。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的桥梁已可与欧洲标准相当。(本报记者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