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召开

01.09.2014  14:09

  8月22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年会现场

  8月22至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年会在成都召开。环境科技被认为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支撑。国家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指出,我国还面临环境保护工具严重不足的现状,因而加强科技支撑体系是探索环境新路的必然要求。吴晓青认为,目前环境管理、环境质量改善和治理技术,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科技的需求都十分迫切,但是我国环境科技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不足,环境科技有时候还不能为管理和技术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还不够快,不能及时转化为实用的管理手段,这些都需要广大的环保科技者迎难而上,在创新上有所作为。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算是一个环保领域的技术“达人”,他所在的机构通过光线检测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工厂、汽车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像PM2.5等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物都难逃它的“法眼”。22日上午,刘文清院士向环保领域的领导、专家讲解了这种通过红外光谱和激光雷达等技术在线监控环境污染与环境安全的先进技术和案例。

  “比如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我们就采用了一种红外技术,在上海检测到有些公司排放极大,每小时有十几公斤的排放量。”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曾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合作,对四川到上海这个“川气东送”过程中所经过的隧道里面泄漏气体进行检测,只要在隧道里安装现场监测仪,一秒钟之内就可以检测出是否有泄露气体及其浓度。此外,在突发性环境事故监测上,通过光线检测技术,也能很快得出污染物的颜色和浓度,“这就为我国在环境安全方面提供了一个不用人到现场去的技术平台。”这比远古时期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先进得多。刘文清解释,目前我国这个技术还不成熟,不过,即使技术成熟,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技术能够满足监测污染物的各种需求,唯一能获得全球环境状况的技术是卫星监测。“我们现在主要参考在线仪器和卫星这两个方面的数据,最后解决污染问题,还是要靠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的方案。

  围绕此次年会主题共展开了15个分会场、两个专题论坛和一个优秀环保成果推介展示活动,其中15个分会场的主题分别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红线专题、水环境管理与水污染治理专题、污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专题、空气质量管理与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专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产业发展专题、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专题、重金属污染防治及修复技术专题、环境监测与预警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管理专题、环境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专题、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发展专题、节能减排评价与政策专题、环境信息化与环境监察专题、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研讨会、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及服务政产学研供需交流专题,可谓一场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成果和新趋势的饕餮盛宴。(环境与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