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球迷与世界杯:“年代记忆”
从广播、黑白电视到如今的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
世界杯足球赛今晨在巴西开幕,32强为大力神杯展开64场鏖战。从最初广播里、黑白电视机里的世界杯,到如今高清电视、网络、手机、微博、微信上的世界杯,中国球迷的看球史,就是一部带有浓重时代烙印的足球运动发展史和社会变迁实录。
“50后”记忆:广播、黑白电视和肯佩斯飘逸的长发
“50后”的西安退休职工张峰自诩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球迷。1978年世界杯决赛,他和一群朋友围坐在邻居家9英寸的牡丹黑白电视前,观看了荷兰与阿根廷队的决赛。纪念碑球场漫天飞舞的纸屑和肯佩斯飘逸的长发让张峰大为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足球比赛,纯粹是凑热闹,甚至连足球规则都不太懂。但确实被震撼了,原来足球这样令人疯狂,原来男人也可以留那么长的头发。”张峰说。
1978年,如张峰一般能看到世界杯电视转播的人凤毛麟角,在电视还很不普及的年代,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广播、报纸来了解赛况。事实上,连这首次对世界杯的转播,也是中国内地电视台从香港录制成片隔夜播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播。
“60后”记忆:足球启蒙与球王加冕
1982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对世界杯部分场次进行现场直播,而济科、苏格拉底、普拉蒂尼、鲁梅尼格等人的精彩表现,让中国球迷第一次有了球星的概念。
“1982年世界杯是中国球迷的启蒙运动。”“60后”的陕西咸阳人张瑞回忆说,那时电视依旧不够普及,自己是在一家小旅馆里看了世界杯的主要场次。
对“60后”而言,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有着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连过五人的世纪最佳进球、决赛对阵西德队送出的妙传帮助布鲁查加完成绝杀,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有幸见证了马拉多纳加冕新球王的历程,而法国与巴西的四分之一决赛,是我记忆中最精彩的世界杯比赛。”张瑞说。
“70后”记忆:意大利之夏与摇篮之爱
生于1979年的河南洛阳人杨西1990年在父亲的影响下第一次看世界杯。开幕式上模特的时装表演让他第一次领略到时尚的魅力,而主题曲《意大利之夏》被他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世界杯歌曲。
然而,经典的歌声并没有与经典的比赛相随。1990年世界杯场均进球数创下历史最低,场面沉闷,小比分比赛频出,甚至最后的决赛,西德队也仅仅在一场闷战之后凭借争议点球夺得冠军。
4年之后,巴西球星贝贝托进球后的摇篮庆祝动作又一次成为经典,时至今日无数次被后来者效仿。“那是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足球场上的人性之光,足球是这般充满爱的运动。”杨西说。
多年以后,“80后”的北京白领曹毅依然清晰地记得2002年夏天,上高一的他竖起领口,把耳机藏在衣服里听中国队世界杯首秀时的情景。
他小心翼翼地佯装听课,却又不时为场上局势喊出声来,引来教室里几声窃笑。事实上,那天全班偷听广播的远不止他一人,甚至连上课的物理老师也在黑板上写完一个公式后,忍不住转身问学生:“你们谁知道现在几比几了?”
然而,中国队的世界杯“初体验”却以三战尽墨、一球未进的成绩告终。彼时国足的表现曾引来全国媒体和球迷的口诛笔伐,但12年过去,曹毅却说,“我无比怀念那个夏天”。
2006年世界杯第一次有了网络直播,论坛、贴吧等web2.0时代的产物让各地球迷“天涯若比邻”,看球有了更强的交互性。2010年世界杯开始,微博成为网络热点,一场重要比赛时,“刷屏”成为看球一景。
如今,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4G网络新技术的提速,让球迷看球有了更多选择:无须再守着电视机,抱着ipad随时随地可以看球,还能和全国各地球迷第一时间交流心得,世界杯也成了娱乐、交友、饕餮美食的好时节。
24岁的石远说:“毕业后我们大学同学各奔东西,身处全国各地,再难聚首,但世界杯让我们重新相聚。我已在微信上建好看球群,世界杯期间我们可以一起用手机聊球,就像4年前大家一起在宿舍看球时的样子。”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