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小城税影

22.03.2016  13:31
      (《中国税务报》2016.3.22)广东省的中西部,北江支流的绥江中游,有着“全国十大竹子之乡”广宁县,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税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5年。70年的流光岁月中,广宁税务人在这座山区小城里,留下了自己无数细碎的印记,拼接成广宁国税“居竹”文化教育展厅照片墙上的那一抹动人微笑。

  江上的一叶小舟 

  青山,绿水,一叶小舟顺流而下,渔工的悠扬歌声洒满江面,这是风景如画的十里竹海长廊。曾经也有一艘小船,静静地孤悬江面,时间如江水东流,江水将它的身影,定格在一张黑白老照片中,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边区税站——广宁县滨江税站。 

  1945年,由于当时根据地逐步扩大,部队给养和财政开支日益增大,募捐筹粮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按照有关指示,广宁在水路交通的咽喉之地绥江中下游一带先后设立了7个税站,对过往船排征税。于是,这江上的一叶小舟,就成了广宁县国税局的雏形。 

  广宁县解放后,广宁税务机构经历了多次变迁,而江上的那艘小船始终在广宁税务人心中挥之不去,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依然能在绥江漂流的竹排上看见税务人的身影。 

  竹子是广宁县重要的资源,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以前贩运竹子的商人便会将竹子扎成竹排,前后相连,顺流而下,在绥江下游再将竹排解散搬上岸转运,极大节省了运输费用。绵延上百米的竹排蜿蜒江中,也曾是竹乡广宁一道奇特的景致。针对这种特殊的方式,当时的税务人要征税,需要亲自跳上竹排查看,根据竹排规模估算重量,收取相应税款。 

  随着广宁县的建设发展,蜿蜒江中的竹排已消失不见。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身穿浅蓝税务制服拿着笔记本蹲在竹排上低头书写的女税务人员的曼妙身姿,被定格在一张彩色照片中,也为那黑白照片中的江上小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照片中的小土屋 

  一门,一窗,四面土墙,毫不起眼的小土屋,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西江人民武装税站——广宁县石涧税站。很难想象,不到20平方的办公楼,办税服务厅在哪?如何开展税收工作? 

  不经意的发问引起老税干的一阵大笑,说那时候收税都是靠“走出去”的,哪有人会主动上门给你缴税。照片前的展柜中放着GLI-999型警用电击器,真搞不懂这种非致命性武器和我们税务人有什么关系,老税干讲述的往事解答了我的疑问。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税务干部需要走村串户去收税,这种挨家挨户敲门收税的方式并不受老百姓欢迎,容易发生暴力抗税事件,而身穿制服的税务人员佩戴上警用电击器,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收上来的税款都是现金,怀揣大量税金只身赶路的税务人极易成为犯罪分子抢劫的目标,佩戴的警用电击器就是防身利器。 

  如今照片中小土屋已不见,10年前新建办公楼的照片已取代它的位置,转头看窗外,照片中办公楼前那排一人高的小树苗,如今郁郁葱葱已比肩4楼窗沿。过往税月虽已远去,而广宁税务人也在成长。 

  角落里的照片墙 

  在展厅拐角处,有一面由多张集体老照片组成的名为“税月足迹”的照片墙,这里是老税干最喜欢驻足、久久不愿离去的地方。 

  “税务系统岗前培训班合影留念”“中层以上税务干部学习班合影留念”“肇庆地区财税工作会议广宁代表合影留念”……斑驳褪色的老照片,记录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集体记忆。照片前的老人已头发斑白,眼睛老花,却一眼就能认出照片中那个二十来岁、头发乌黑、一脸稚气的自己,并指着照片中自己身旁的小伙,大笑着拍拍身边另一个白发苍苍老人的肩膀,一起回忆他们的青春故事。 

  展厅筹建时,老干部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亲手书写字画、主动捐赠收藏多年凝结税史的老物件,最后由于上交的物品太多,单位只能挑选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件放到展柜。每个人都迫切希望将自己的记忆填满展厅,希望在每一个角落留下自己曾经的青春印记。 

  文化展厅的最后一个版块也是一面照片墙,106位广宁县国税局现职全体干部职工的自拍笑脸,拼成了广宁县地图的轮廓,记录着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欢乐时光。展厅人来人往,笑脸墙上的头像也随着人员变动而改变,但填满地图的那一抹微笑,却从未改变。 

     

编辑:刘甫田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