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味道”|鲜!中堂人餐桌上的秋冬季好物
中堂槎滘鱼包
一个奇特的名字,一种特色的鱼包;
一份不变的情怀,一种坚持的传承……
一大清早,黎柳宜就开始刮鱼肉、揉肉团、擀鱼皮……,一团团鱼肉在她的细心来回擀压下,薄如宣纸,呈半透明状。小编注意到,在黎柳宜擀压过程中,撒生粉的次数明显很少。她说,这很考功力,但可以保持口感的最香鲜。一张鱼皮,她一擀就是40多年。
20岁成为鱼包师父
槎滘村的市场里,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鱼包店,这个奇特名字很有故事。老板娘黎柳宜说,她小时候长得瘦弱,斯斯文文如弱柳扶风,于是“斯文柳”这个小名就传了开来,前来购买鱼包的乡亲说,从小大家就叫她“斯文柳”,她做的鱼包很好吃。柳姨用小名做为店名,让大家更觉有亲切感。
柳姨16岁就开始在父亲当时承包的供销社茶楼学习做鱼包,开始擀鱼皮不是厚了就是裂开,不得要领。幸有两个老师父的悉心教导,她勤奋钻研,技艺日渐精进,几年下来熟练的掌握了制作方法,成为茶楼的得力鱼包师父。
后来父亲不做茶楼了,柳姨和家里人一起做起了鱼包生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鱼包也从富贵人家餐桌“飞入寻常百姓家”。回忆起那段艰苦创业岁月,柳姨颇有感慨,她经常凌晨起来去拿新鲜的鱼肉,做好后踩着单车去酒楼、市场送货,风雨无阻。靠着品质与诚信,渐渐的做出了名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传统手工制作口齿留香
中堂鱼包、鱼丝面是东莞水乡地道的特色美食,据传有200多年历史了。中堂槎滘鱼包流传较早,经过当地鱼包师傅的不断改进,获得了“食过槎滘鱼包,百味全无”的美誉。可以说,柳姨等一众师父对中堂鱼包的推广普及功不可没。
柳姨说,做鱼包是件辛苦活,主要材料鲮鱼和猪肉一定要新鲜,凌晨就要准备开工,以保证食材新鲜。柳姨的鱼包是纯手工制作,做馅料、取鱼青、擀鱼包皮、包鱼包等一系列工序做下来很费时间和体力。
柳姨认为,擀鱼包皮一定不要打粉太多,擀薄才能透出香味。“真正用鲮鱼做成、不加面粉的鱼包皮,在熬煮的时候不会散开。汤也非常清甜,只要放点简单的配菜,也是香甜爽滑,嚼劲十足,越吃越香。”
现场小编看到,“斯文柳”鱼包粒粒饱满,白里透红,状如云吞。店里不见一台机器,几位师父分工合作,全程纯手工纯天然制作。在柳姨看来,机器虽然快,但是口感就不一样了。做鱼包的成本比较高,以前3元才买到5粒鱼包,但也有很多人购买,并将鱼包作为赠送、宴请亲友的佳品,可见中堂人有多喜欢这道美食。正是怀着让中堂人吃到最好正宗原味的鱼包的朴素愿望,柳姨多年一直坚持传统手工制作。
独创陈皮鱼包
至今,柳姨做鱼包已40多年,中间因为照顾家庭中断过几年,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份对鱼包的热爱与情怀。“中堂槎滘的鱼包历史很长,我是吃着鱼包长大的,对此怀着很深的情感,也希望为中堂鱼包的传承发展做点贡献。”柳姨表示。
多年来,柳姨不断摸索总结鱼包制作手艺,并根据人们的口味不断进行改良。今年柳姨又独创了陈皮鱼包,与其它鱼包明显不同的是,馅料加入一些老陈皮,味道更清香,而且有助消滞解火,更加健康美味。目前市场反响不错,很多人吃了都赞不绝口。笔者现场品尝,一口咬下去,爽脆嚼劲,清鲜润肺,真是满满的中堂味道。
“斯文柳”鱼包因其选料上乘,做工精细,口感独特,在中堂一带小有名气,甚至连镇外的食客也慕名前来,现在是吃鱼包的最好季节,很多人还加柳姨的微信进行购买,店里还请了几个人帮忙提高制作效率。
在坚守中传承技艺,在创新中开辟鲜香,怀着这份深深的中堂鱼包情怀,制作鱼包40多年,让中堂鱼包更加美名传扬,对柳姨来说,这不仅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生价值的很好体现。
一粒鱼包的诞生
第一步
制作鱼包首先要将鲮鱼起鱼青;
第二步
再将鱼肉碾压成薄得像纸一样的鱼包皮;
第三步
最后就是用腊肉、猪肉等材料制作成鱼包的馅料,再细心地包成一个个小巧的鱼包。
在鱼包煮熟的时候,真正用鲮鱼做成不加面粉的鱼包皮是不会散开的,而且皮爽肉香。炮制鱼包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高汤和青菜去煨,简简单单就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鱼包美味。
做好的鱼包外形像云吞,这样的鱼包久煮不烂。除了火锅的食法,这种上汤鱼包也备受街坊喜爱。鱼包制成后,配以青菜,煮熟即吃,香甜爽滑,别具风味。
各路“吃货”的创新吃法
香煎鱼包
炭烧鱼包
鱼包滚汤
水煮鱼包
水乡中堂,少不了鱼包鱼面的传承
一个小小的鱼包
寄托了许多中堂人的情感
就像柳姨这些鱼包师傅
几十年如一日
只为做一个中堂人都爱吃的鱼包
消息来源丨中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