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回应中央对毕节试验批示 总结发展经验

22.06.2014  15:00

  中新网毕节6月22日电(记者 张一凡 李克) 贵州省委、政府出台文件《进一步支持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旨在回应中央对贵州的支持及关注,总结多党合作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经验,破解西部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的瓶颈,推动毕节试验区同步国家小康发展。

  毕节试验区被视作两代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特区”,也称得上是中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和标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毕节是中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1985年6月4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对该地区进行了特别批示,并提出改变面貌的时限,同年7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上任第三天就专赴毕节调研,3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确定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发展主题。时隔26年,习近平2014年5月15日批示毕节试验区“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要求实验区继续“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为多党合作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毕节的发展是多党合作下的扶贫开发样本。中央统战部、中央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组织被当地人称作“大山外的亲戚”,26年来组织了200多人次深入毕节调研,有429批5390人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赴毕节参与指导和建设,而这当中许多名家、学者和企业家们或许对省会贵阳没有太多了解,但毕节的主城区的街巷为他们所熟识。

  多党合作下的“同心”成为毕节实验区的主题。在这个命题下,“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和“示范带动”这五大工程以“输血”的方式为毕节实验区发展提供动力,仅2010年来自各民主党派筹集的5000万人民币,援建了12804口大小窖,遍布山区的水窖为试验区下辖的赫章县10万百姓解决了饮水问题,也改变了生存条件。

  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是最为客观的明证。成立实验区前的毕节,农民人均收入182元人民币,森林覆盖率为14.94%,到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645元人民币,而森林覆盖率跃升为44.06%的跨越发展。从上1988年到2013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加了44倍、111倍、707倍。

  毕节实验区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共识4年提出“践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不宜生存,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亦予以高度评价。

  借助输血型补给,更有来自开放地区的经验,毕节人也在改变自身观念。2011年5月21日,在毕节的七星关区首次召开“推进毕节实验区大会”,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领导班底提出毕节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再一次为毕节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从“体外输血”变为“自身造血”的发展势态更鲜明,26年的毕节实验区一路向好。2014年6月21日同一个会场,再度召开毕节实验区深化改革推进大会,为发展再上台阶解枷。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启的毕节实验区率先提出退耕还林;率先提出开发扶贫理念,率先提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等发展路径和方向、凝结的许多探索,未来将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贫困地区乃至世界贫困地区发展的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