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放春秋假 何不去“学学农”?

23.12.2015  13:42

  上周,广州市通过了《广州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多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任务,其中包括探索给中小学生放春假或秋假等。

  春秋假的消息一出,立马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热议。根据《求学指南》微信所进行的调查(参与人数2022),有82.9%的家长赞成放春秋假,只有12%的家长不赞成。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春秋假完全有可能。目前广州市中小学校历规定,全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为39周,含机动时间2周,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可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科技艺术节、运动会、社会实践等。春秋假完全可以使用这2周的机动时间,与学校的传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据说国内首设中小学春秋假的是杭州,其春假一般和“五一”统筹安排,多放3天;秋假有两个时间供学校选择:一是和国庆假期统筹,多放2~3天,一是安排在学期期中考试后放。

  倒是放春秋假用来做什么,需要斟酌一下。广州市旅游局提出春秋假,目的是鼓励错峰出行,鼓励亲子游,扩大旅游消费市场。但实际上,学生放春秋假,父母却很难放假,亲子游只是“看上去很美”。在《求学指南》微信的调查中,放春秋假有什么好处,有39.9%的家长认为“有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有32.1%的家长认为“有更多外出游玩的时间”,这说明,学生家长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比外出游玩的需求更大。

  广州不少学校都有学农时间,比如华附的“学农周”。今年,华附就组织500多名学生到清远市飞来峡镇华侨农场,与当地18个自然村的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笔者看来,如果广州真要放春秋假,学校不妨多安排一些类似华附“学农周”之类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得到锻炼,此应为春秋假的要义之一。(邓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