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启用新手术科大楼 手术机器人即将上岗

30.08.2014  12:30
中山一院新手术大楼有目前国内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ICU病区。 新快报记者 王小明/摄 中山一院的旧“工字楼”。

   中山一院启用新手术科大楼

  新快报讯 记者于杨 实习生吴曼婉 通讯员李绍斌 彭福祥报道 昨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新手术科大楼近日已正式落成投入使用。该大楼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及人性化设计,新增约1000张床位也可缓解病人排队等候住院的难题。

   新增一千张床位缓解看病难

  据了解,近年来中山一院门急诊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西医门急诊量第一,手术例数和出院人数连年增长。去年该院全年门急诊量达到480万人次,日均接诊1.878万人次,大量病人因为没床位、手术室紧张而无法及时接受治疗。

  据中山一院院长助理祁少海教授介绍,新手术科大楼原址为老广熟知的中山一院“工字楼”前座,历时6年建成,共28层(地上25层,地下3层)。大楼投入使用后,将新增约1000张床位,大大缓解该院病床紧张的局面。

   拥有33间国际化水平手术室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手术操作的无菌化、智能化和精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祁少海介绍,新手术科大楼拥有33间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手术室,其中有华南首个磁共振(MR)复合数字化手术室,首间3D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室,国内最大单体外科ICU。广东医疗界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将于近期在该院“上岗”。

  此外,新大楼还引入了气动传输物流系统,在大楼范围内可实现检验样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精准、快速投放;引入了全自动样本检验和药房自动化管理两个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系统,使检验结果能够快速在病房终端系统查到,实现药品的自动调配、运输与发放。

   新建停车场缓解看病停车难

  随着新手术科大楼的落成,一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手术楼——工字楼也圆满完成了它的使命。2006年底,工字楼的前座和主楼开始拆除,只剩下工字楼后座。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教授表示,目前作为外科楼使用的原工字楼后座,今后也将拆除,改为供病人散步休息的绿地,地下将建三层停车场,有望缓解患者就诊“停车难”问题。

(原标题:广东首台手术机器人即将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