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帮扶紫金县:产业帮扶造福长远 党建激发内生动力
除了环境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宝洞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村集体收入从今年起每年可达15万元,50户贫困户通过种植仙人草、茶叶等实现了脱贫。如今,宝洞村的村民们正在描绘着一幅轮廓已现、正着墨添彩的幸福画卷……
宝洞村的嬗变离不开中山市的帮扶。自2013年全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拉开大幕后,在中山市帮扶下的紫金县30个贫困村正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
近3年来,中山市11名市委常委中有9名挂点联系紫金县的贫困村,有关市领导和部门一把手多次深入帮扶村调研,111名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奋战在扶贫一线。中山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有效的措施让帮扶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用真情、真意谱写两市手足情深新篇章。
经过两年多的帮扶,中山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8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762.42万元,被帮扶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已超过12.6万元,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超8000元。
这组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它却不折不扣地折射出中山在紫金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实效。而这样的“助推力”也将持续下去,16日,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赴紫金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时明确表示,将进一步推进扶贫“双到”工作向纵深发展,让扶贫成果长远造福紫金人民。
中山速度:率先部署开展扶贫工作
中山、河源两市历史渊源流长,人文、历史相近,多年来双方结下了深厚情谊,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双方又一次结对,是上世纪90年代中山对口帮扶东源县后,与河源的再续前缘。
2013年5月13日,省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后,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新一轮扶贫“双到”实施方案。第二天,中山在全省率先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举办业务培训班,迅速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快速完成了“市、县、镇、村”的四级对接。
动员大会当日,中山就将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分配到镇区、市属部门及国有企业、院校等,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其中,成立了17个帮扶工作组、确定了42个单位对口帮扶紫金县。中山还明确提出,将更加注重帮扶的针对性,注重在产业、经贸、科技、教育、民生、党建等方面加大扶贫力度。
在帮扶工作中,中山更把帮扶紫金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为了保障扶贫项目快速推进,中山建立了督促检查机制,对30个帮扶村均安排了市领导挂点,而且11名市委常委中安排了9名在紫金县的贫困村挂点联系。近3年来,多位中山市领导数次深入贫困村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困难,并与当地谋划扶贫项目,指导帮扶工作。
在人员选派上,中山市也是千挑万选,选出了111名精兵强将进驻各个贫困村,实现有领导、有组织,定点、定人、定责进行帮扶。3年来,帮扶干部驻扎在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踏遍青山广泛调研、走访村民和贫困户商讨脱贫方法,到外找企业、找专家、找市场寻求支持,竭尽所能为村民脱贫致富谋出路。
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山帮扶工作从一开始就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3年、2014年的全省考核中,全部获优秀等次。
洪田村:产业帮扶的中山样本
与宝洞村一样,瓦溪镇洪田村的村民们也在中山市的对口帮扶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洪田村的一处山坳中,一条1公里左右长的水泥路弯弯曲曲通向半山坡,两边山上是错落有致的梯田,虽已深秋,但田内的茶苗还是绿油油的一片。而在2年多前,这儿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大山。
四面环山的洪田村因大山阻隔一直没有摘掉“穷帽子”,可如今大山却寄托着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3年10月,对口帮扶洪田村的中山火炬开发区根据该村的地理地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确定在该村的柳布种姜坑山坳开辟茶园,到了去年3月,100亩的“金萱”茶种植示范基地正式建成。同年6月份,开发区工作组帮助该村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点带面引导农户主动参与种植,至今已发展了45户农户和贫困户参与种植,基地规模也发展到了318亩。
此外,中山火炬开发区还投入82万元,建设了洪田村茶叶加工厂,以解决该村以及周边村村民种植茶叶的加工、销售问题。目前,洪田村已经将加工厂成功发包给有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经验的商家经营管理,每年可为该村增加7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据火炬开发区工作组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种植的“金萱”茶丰产期亩产干茶约80-100斤,干茶的市场批发价为150元/斤,一亩地一年的产值可达15000多元,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茶树变成了洪田村的“摇钱树”。
茶叶种植带来的效益也令洪田村党支部书记曾超凡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在开发区的帮扶下,洪田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从原来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9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帮扶前的45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1.45万元,“我们一举翻了身”。
产业扶贫:一村一品 一村一基地
通过基地种植带动农户致富,不是中山火炬开发区的独创。
中山市东凤镇工作组帮扶紫城镇蓝坑村和横径村,将“一壶黄花茶”和“一颗茶油籽”作为农户致富的产业化项目,通过打造“农户+村集体+企业”的经营模式,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瓦溪镇上东村素有种植芭蕉芋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如今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建成芭蕉芋种植示范基地,当年即带动82户农户共种植芭蕉芋120亩。同时帮扶单位又投入100多万元建成芭蕉芋粉加工厂,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此外,中山市纪委和市委统战部工作组与中山市恒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帮扶村发展的秀珍菇养殖产业,中山市政协办工作组扶持的仙人草种植产业,中山市委政法委工作组开展的三华李种植等产业化扶贫项目,也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培养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被广泛提及。其中,产业基础被誉为是内生动力的关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紫金,发展什么产业才能给贫困户的脱贫带来希望?中山市驻紫金扶贫工作组组长郭明星表示,在对接后,他们根据帮扶村的自然资源和种植传统,积极开展了相关产业论证,明确提出了“一村一品、一村一基地”的发展模式,帮扶各村建立农业主导产业,带动村民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共同脱贫致富。
据了解,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基地”的发展模式,在园区的辐射带动下,中山各帮扶组均开展了“两茶一树”(即油茶、茶叶、名贵树)等农业种植项目,30个被帮扶的贫困村村均建设了5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其中有10个工作组帮扶的12个村开展了茶叶种植,带动近千农户新种茶叶3000多亩。
在产业化项目中,紫金县(中山)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示范园是其中的亮点。该园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计划种植3000余亩的油茶以及茶叶、水稻、春甜桔等经济作物。在深圳龙岗区上轮扶贫开发打下的基础上,中山持续投入,着力促进紫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产业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紫金县贫困村、贫苦户的脱贫步伐。截至目前,示范园已完成了2000多亩油茶种植,200亩的茶叶种植、20亩的茶叶苗圃基地、百果园的项目建设任务。
正所谓长贫难顾,中山各帮扶组自开始就意识到,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在强化“造血”功能上下工夫。事实也证明,只有为贫困村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才能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农户奔康致富。
党建与扶贫结合:将党支部建立在扶贫一线
通过“一村一基地”、“一村一产业”帮扶模式,中山市探索打造贫困村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保证贫困村长久脱贫致富。不过,也有村民担忧,扶贫“双到”只有三年时间,而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周期,不少产业前期还处于投资阶段,一旦驻村工作组退出,扶贫项目效益不好,很容易成为烂尾项目。
对此,中山市农业局局长李小建认为,产业基础只是内生动力的基础,从长远脱贫的角度来看,还是得靠人,靠良好的机制。中山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通过突出党建扶贫,提高贫困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发挥好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打造脱贫正能量,这些也是产生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
李小建认为,要使党建和扶贫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关键是要把村“两委”打造成有威信的党组织,提高村委带头致富的能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队伍,培养脱贫的内生动力。
据介绍,从新一轮扶贫工作一开始,中山就出台了“以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方案,驻县工作组成立党总支,各驻村工作组成立党支部,参与当地党委和村支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每月支部会、支部党员大会,党员学习课),通过“传、帮、带、送”,强班子、育能人,务求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培养成为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目前,中山已在紫金县成立了临时党总支部1个、临时党支部13个。各支部通过指导驻村工作组积极完善村委办公场所、建设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帮助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协助村委完善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党群、干群的联系与交流,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虽然这种党建促扶贫的方式在短时间难以看到很大的效益,但是可以保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下去。”李小建表示。
群众幸福感: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扶贫开发“双到”成效如何,既要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评价,更要通过村民的幸福感指数来判断,这包括村容村貌改观、村民生活改善等。
近3年来,中山各驻村工作组按照制定的扶贫规划,发挥各自行业优势积极推进帮扶项目建设,完成了村安全饮水、村道建设、村卫生室、垃圾存放设施建设、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帮扶项目。被帮扶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道路硬底化,街道整洁明亮,学校、村委会焕然一新。
据统计,在各帮扶单位的帮扶下, 30个贫困村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场所27个、文体活动场所31个、卫生室28个、垃圾池404个。各贫困村还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道路硬底化达到187.5公里,新安装路灯2208盏,修缮的桥梁约20座。农业水利设施也更加完善了,新修的“三面光”水渠100多公里、水利陂头114座。
住房改造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中山市政府从市级财政中拨付1632万元住房改造工作配套资金到紫金县,3年对30个贫困村3072户住房困难户开展住房改造建设进行帮扶,并按每户5000元的标准发放帮扶资金,部分工作组还利用自筹资金加大帮扶力度。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中山各工作组先后共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37所学校教学楼、围墙、教师宿舍的修缮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助学送温暖活动。各工作组还纷纷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确保不让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为改善村容村貌而开展的硬件建设给村民带来的是生活便利和舒适。不少贫困村的村民表示,以前天黑了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往往是打牌喝酒,现在可以跟家人一起出来散步,从来没想到现在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在文化广场上“闲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