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去年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约107%,增速居珠三角第二。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在浩瀚的星空中,星体名目繁多。打开天文望远镜,选择一个星体,利用电子系统计算天体位置并自动跟踪,寻找、观测星体变得轻松许多。
这是中山市的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近年来,中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当地的创新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大潮中。2015年,国务院批准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员。据统计,去年中山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总量比重预计达到近2.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约107%,增速居珠三角第二。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是广东“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的定位之一。为此,中山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各项创新事业呈现新局面。
新增455家高新技术企业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山市科技创新的龙头。”中山市副市长徐小莉说,在自创区建设的引领下,中山市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体系。
刚刚成立三年的中山万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与他一同获认定的还有中山的454家企业。至此中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82家,连续两年高企培育增速位于全省前列。
这得益于中山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去年,中山在“1+N”创新系列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更多的优质创新资源培育成为高企生力军。据了解,去年中山对新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助由10万元提升至20万元。
中山还开展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企业”的持股孵化模式。据统计,以火炬高新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中山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数量达66家,孵化面积超过109万平方米。另外,中山参保科技保险的企业约占全省科技保单总量的一半。
中山市科技局局长尹明说,接下来,中山将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瑞工业园,建立健康科技、光成像与光电子信息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产业集聚水平。
锻造研发机构“最强大脑”
在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入口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该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的科技机构的牌子。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研究院已建成新型研发机构超过6家,预计到2020年,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64家。
中山企业研发机构也具备强大的科研“大脑”。例如,广东科捷龙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重近20%,去年新申请专利50多项,机器人产业产值达到约3亿元。
截至目前,中山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共有266家,其中有1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另外,共有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全市规上企业有约20%设立了研发机构。
这些科技创新“最强大脑”的锻造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扶持和人才的支撑。尹明说,中山构建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银行、保险、风投、创投等各类资本参与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2016年中山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约28亿元,其中科技部门财政专项资金从2015年的1.8亿元增加到4.9亿元。作为广东最早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券的城市之一,中山去年的创新券额度提升至4530万元。中山还设立了2亿元的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撬动银行授信40亿元,用于扶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另外,去年中山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420人,创新团队27个。(南方日报记者 王聪 孙嘉琳 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