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新型研发机构“只养项目不养人”

19.08.2015  13:56
原标题:新型研发机构“只养项目不养人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标(2020年)

  近日,省科技厅公布了全省第二批新型研发机构名单,中山共有6家机构上榜,研发机构数量跃升至省内第六位。

  本批入围的名单包括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风电技术研究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中山市国林沉香科学研究所、棕榈生态园林研究院。其中,有一半是由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平台搭建的科技平台,也是该院“1+4”体系中四大平台中的重要成员。

  事实上,成立于2007年的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本身也是中山市的新型研发机构——区别于传统的研究院,该院引入团队不设编制,不设固定工资,主要收入以科技金额和市场运作为主。更为核心的是,新型研发机构在科研运作上更加贴近市场,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是为解决一个企业难点,进而带动一个项目运作、搭起一个科研基地、撬起一个产业发展的典型。

  傅山泓来中山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金属材料和精密模具制造领域经营多年,傅山泓现在的身份是广州科泓金属制品公司的董事长。此番来中山寻求合作,傅山泓瞄准的是业界已然熟知但尚未在工业领域大量运用的3D打印技术。让他兴奋的是,这一次向科泓金属伸出橄榄枝的项目,不是3D打印某个领域的项目,而是对整个3D打印产业链进行整合的研发及应用团队:广东汉唐快速制造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

  所谓3D打印全产业链的整合,包括对材料研究、技术研发、设备开发、成果应用等环节的整体打包。科泓金属扮演的角色,就是利用成熟的市场应用,对前、中端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据称,这种对3D打印产业链全面整合的机构,目前在国内“尚无先例”。

  这一大胆的念头,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的三家建设单位酝酿不过月余。在这个过程中,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中介桥梁和基础技术支撑,为促成另外两家单位——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广东汉唐量子光电科技公司的合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新型研发机构下的3D产业大猜想

  尽管,现在距离Charles Hull开发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已有30年时间,但在工业领域,这一快速成型技术由于技术、材料、成本等原因并未获得广泛运用。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着前端的技术研发,以材料、设备、技术为细分领域,各式各样的3D打印技术研究各自开花。有媒体报道,截至今年第一季度,3D打印珠三角占据国内八成市场,成为近期增长最快的工业领域。仅在中山,小榄、横栏就出现了规模较大的3D打印研究机构,其研发方向涉及灯具模具制造、数字穿戴设备、医学用品等。

  市场前景也促使汉唐量子公司转向3D打印设备的研发。2013年,梁崇智从钢铁贸易转向激光技术研发运用,成立了汉唐量子公司,开始进军皮秒、飞秒激光打标机。梁崇智现在是汉唐量子的董事长。该公司也是入驻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当时为装备制造业科技研究中心)的首家公司,业务上轨道之后,汉唐量子按照不同的业务开拓方向,内部又孵化了三家子公司:汉邦激光公司、量泽激光公司、汉通激光设备公司,以激光技术为中心,研发从皮秒、飞秒打标机到3D金属打印设备的产品,内部形成一个各有方向同时又相互补充的产业延伸短链。

  从去年开始,3D打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研发在中山加速发酵。汉唐量子公司开始考虑加速布局工业层面的3D打印设备研发,恰逢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在寻求新的技术研发团队,在后者的引荐下,同样在全国布局快速制造分中心的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很快在中山选定了华南地区的布局点。

  本土的技术诉求和市场前景的捆绑,最终促成这三者的3D打印产业整合大猜想的发酵,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也由此诞生。

  若要描述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的架构,西安交通大学的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当的是创新引擎的角色,主要提供前沿的快速制造技术,包括快速原型技术、快速模具技术和超高速切削技术;汉唐量子光电则提供项目运作框架,将原有的金属3D打印业务向前后方产业链延伸;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则提供技术的基础支撑,并通过研究院的桥梁功能将两者嫁接。

  傅山泓正是为3D打印的工业应用“蛋糕”而来。在他的现有的经营版图中,汽车零配件和精密模具都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产品的3D打印产业化实验,让他跃跃欲试。

  “你看这个模型,用传统的模式,要用到上百个工序,非常复杂。”在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傅山泓拿着一个汽车轴承部件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但用3D打印技术的话,只要一道工序。

  傅山泓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考虑在模具制造领域试用3D打印技术。目前,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针对古镇灯具外观设计高度发达的产业现状,在灯模上已经有了3D打印技术的科研成果,欲改变灯具外观耗材大、生产工艺繁复的弊端。“从综合成本看,用我们的3D打印技术,是现有生产成本的1/2左右。”傅山泓对前景抱以极大的信心。

  “像科泓金属这种承接研发应用的公司,现在有很多。我们的产品首先跟中山的产业特色对接,如古镇灯具生产链中的灯模、五金行业的金属制品等等。同时,对接业务也辐射到其他地区和城市,科泓金属就是广州番禺过来的企业。”汉邦激光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严铁透露。

  技术转移诉求与新合作路径

  除了作为建设单位的身份,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成立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的过程中,还充当了“红娘”的角色——提供技术转移的重要场域。

  此前,工业技术研究院还介入过多个企业与研究院的技术转移案例。

  在转型之前,位于横栏镇的中艺重工还是一家以生产电线杆为主的传统制造企业。工业技术研究院后来找到武汉理工大学港口机械专业教授胡吉全,邀请他为中艺重工的转型作“诊断”。走访企业后,胡吉全给出一个建议:以省产学研“新一代全自动吊具集装箱门座起重机”项目契机,转向港机生产。

  “刚开始,中艺重工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大获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后,该公司开发出了华南地区第一台100吨全幅、全旋转单臂架固定式起重机,广泛用于后来的港珠澳大桥工程。根据工业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近年来中艺重工的港机销售额超过5亿元,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范。

  以技术杠杆带动科研平台的构建,在大洋电机这家新能源企业也得以体现。2008年上市之后,大洋电机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向外发出更高端项目的合作讯号。在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荐下,北京理工大学以“电动汽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及控制系统研发”项目为开端,推动大洋电机快速进入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的新领域。两年后,“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洋电机电驱动实验室”在企业挂牌。凭借转移的技术撬动,大洋电机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产品产能达到3万台套,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跟此前的以一所高校为技术支撑中心、向企业及项目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的模式不同,今年工业技术研究院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这个项目中,研究院与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汉唐量子光电公司构成核心单位,引入教育部快速成型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第二层次的研发平台支撑,并吸引包括广州科泓金属制品公司在内的后端运用平台,用一个产业的整合来实现对高校资源、科研中心和企业的整合。

  这种模式实际上实现了两个面向的资源整合:一是横向的整合,以3D打印技术为轴线,对材料、技术、设备研发团队进行“收编”;二是纵向的整合,以3D打印技术为中心,实现技术在前端研发和后端应用的全链条实践。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项目负责人牛龙涛分析,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是从材料到设备、从科研到运用层面实现双向整合的3D打印产业链,未来的市场前景和产值“不可估量”。

  资金压力带来的转型动力

  “跟东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技术研究院最大的差别是,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是小投入、大平台。”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彭永林告诉记者,“传统的模式是,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由高校出项目出人,把平台打起来之后,进行科研活动,再输出成果。我们的方式是,一开始就从企业问题入手,在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中引入人才和技术,再根据条件来孵化、培育科技平台。

  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投入41亿元,平均每家新型研发机构投入为336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占较大比例。周边城市如东莞市,明确从20亿元“科技东莞”中安排足额资金用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单个机构投入强度约1.5亿元;珠海市也在2014年底与华南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提出投入上亿元并提供土地共建研究院。相较而言,去年中山对单个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直接投入平均为350万—1000万元,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资金压力成为工业技术研究院寻求新合作模式的动力。确定“只养项目不养人”的运作模式后,向下寻求企业的转型痛点成为研究院进行技术转移的出发点。但从投入力度来看,中山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投入低于东莞、珠海等市是一个事实,在客观条件上来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短板之一。在省科技厅公布的新型研发机构首批名单中,中山无机构上榜;在最近公开的第二批名单中,有6家机构入围,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所引入构建的平台有3家: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

  在最近召开的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现场会中,中山市确立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与知识产权保护“四大抓手”,提出到2016年底,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由去年的8家增加到20家左右的目标。与此同时,资金投入保障也将成为该市下阶段强化的一个面向。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在现场会上表示,中山将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有效做法,对产值两亿元以下的企业采取科技“创新券”补助的方式,对产值两亿元以上的企业采取研发费财政补助的方式,同时还将从今年争取来的2亿多元省高企培育基金中,拿出1.6亿元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池,撬动科技贷款授信16亿元,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R&D)增长后劲。

  在未来的版图中,新型研发机构还涵盖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北斗应用、新能源运用等九大领域,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如何搭建更合理的错位发展平台,有待于未来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活力;而工业技术研究院如何超越现有模式,作为增量的新型研发机构如何突围,更多的前沿技术如何在中山实现打包和整合,则有待更多的灵活技术转移实践。

  寻找精细化产学研的“正确方式

  2014年年底,3D打印技术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发明之一。在过去一年里,3D打印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尝试:中学生用它打印出了用于物理课实验的火车车厢,科研人员打印出人类器官组织,通用电气公司则用该技术改进了其喷气引擎的效率,美国三维系统公司打印出了糖果和乐器……

  这项“巧夺天工的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运用前途不可估量,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工业制造工序,若能在工业生产进行普及,无疑也将颠覆整个工业生产生态。这也是为什么有研究者将3D打印技术评价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在这层意义上讨论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的设立,有着重大意义。

  横向看,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地中山,这个布局将成为中山及周边地区、甚至华南片区的3D打印工业的重要事件,快速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迅速在这些地区得以发酵;纵向看,对3D打印技术这一尚未在工业领域充分发掘的领域,从产业链的范畴对材料、技术、设备、应用进行全方位整合,也是走在国内3D打印产业的前沿实验,对于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发展坐标而言,是一个高度的契合和推动。

  回到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的架构上。在三家建设单位中,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技术转移的中心首站平台,在这次合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共建者身份介入某项技术攻坚,也是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在角色调整中的新探索,即精细化产学研道路在新形势下的新尝试。

  在“新型研发机构”被官方规范之前,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养项目不养人”已经指出了市场化的选择。这其中固然受资金条件激发,但在运作模式上,与后来明确的精细化产学研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企业问题入手,点对点地寻找技术解决企业瓶颈,根据实际需求搭建项目平台,再根据发展情况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这也是产业与精细化产学研对接的“正确方式”,小切口,大平台,见证产业从点到面到带发展的路径。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科研在研发前端便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在根本上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

  根据全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现场会的部署,中山将在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四个维度进行强化,新型研发机构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在市场导向下,也惟有找到正确的精细化产学研方式,新型研发机构才能找到生存依据,在“一张皮”的结构中找到驱动力和生命力。(罗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