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石岐区筹建“科技创新谷”

18.09.2015  10:14

  南方日报讯 (记者/何伟楠)依托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科研和人才平台,以石岐区中心城区的优势资源禀赋为基础,利用完美金鹰广场、中山美居中心等产业载体,将环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经济圈打造成为“石岐科技创新谷”。

  日前,石岐区办事处制定了《石岐科技创新谷筹建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方案》),将发挥石岐区在全市经济、文化、教育、商业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全市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区域经济转型新路径。

  以电子科大为核心引入总校资源

  按照《方案》,石岐科技创新谷将以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为核心,将置贤创意创业科技大厦、完美金鹰广场、日升财富广场、完美研发中心四大平台,以及中山美居中心、置联科技园、石岐创业园、760创意园四大基地纳入规划范围,总占地面积约480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整合利用相关创新及产业资源,相互衔接、错位发展、各有重点地引进相关产业。

  作为核心,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将依托现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积极引进电子科大总校科技要素资源,动员学校科研团队进驻创新谷,搭建基础研究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二次孵化”;推进中山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建设,引进广东省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展机器换人、LED、无人机等领域研究孵化。

  根据规划,四大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四大平台的产业方向,都体现了错位发展的理念。如,四大平台中的置贤科技大厦,将主要引进全市各大科技类中介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孵化器企业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众创空间和中山市青年大学生创业第一平台;完美金鹰广场,将重点发展国际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科技研发、创业孵化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东南亚进出口商务服务平台、珠三角地区与东南亚贸易和投资促进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日升财富广场,将重点引进金融服务业、律师事务所、网络公司、高科技企业等国内外各类企业和公司;完美研发中心,则将重点在新原料、新功能、新技术等创新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吸引集聚行业研发资源。

  集研发、孵化等5大功能于一体

  石岐科技创新谷具有怎样的功能定位?据悉,“创新谷”将充分整合一个核心、四大平台、四大基地的资源,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重点围绕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发挥五大功能。

  石岐区党工委副书记徐成彬介绍,石岐科技创新谷首先定位于“智慧谷”,将借助中山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完美研发中心、中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树立中山研发的制高点。其次,创新谷还将承担“孵化器”角色,针对科技创业人才和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必要的孵化资源和专业化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谷还将服务高速成长企业,承担“加速泵”功能,提供企业加速服务,加速企业成长壮大。徐成彬表示,未来的石岐科技创新谷还将是“总部核”和“金融池”,石岐区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鼓励企业到“石岐科技创新谷”设立总部,发展为制造业企业的总部和独立服务型总部。搭建不同功能定位、专业化、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根据规划,到2017年入驻创新谷的企业数超过30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年税收超过3亿元。市级研发中心7个,省级及以上研发中心3个,培育上市(含国内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境外主板、创业板)企业2家。

  到2020年,入驻石岐科技创新谷的企业超过50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年税收超过8亿元,市级研发中心10个,省级及以上研发中心5个,培育上市(含国内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境外主板、创业板)企业5家。

  该公司由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王锋博士领衔,致力于广域、局域卫星差分校正精确定位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以及高端卫星定位基带芯片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其设计的高端芯片,在高动态、强干扰下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研发的卫星精确定位系统,填补了目前国内的部分技术空白。在近期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惠州赛区)暨第二届“恺炬杯”惠州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峰华经纬凭借先进的高端技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并以86.6分的高分夺得大赛企业组第一名,目前正在朝产业化的道路迈进。这也证明了产学研合作中,需要瞄准市场需求,而不是凭空做研究。

  改革高校评价体系,多建新型研发机构

  专家建言:

  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升创新驱动水平,专家有何看法?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改革高校评价体系等途径,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融合,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纪红兵说,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然而由于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现实中高校及其科研人员搞科研的目的更倾向于发表论文和获奖,而不是研究出真正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成果。“对于高校来说,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获奖的数量是关系到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学校鼓励教职工在这方面努力。对于高校的研究人员来说,论文更是收入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如果能够在重要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学校就会奖励5万-10万元,好的论文可以申报项目和奖励,如果能够借此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或者晋升为教授,那么年薪就有三四十万了。”纪红兵说,在当下的高校评价体系中,高校研究人员通过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多写论文,多发论文,轻轻松松就能够获得高收入,“研究人员何苦还要埋头做研究呢?”

  纪红兵建议,国家和省应该尽快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教育部门也应该尽快推进高校评价体系的改革,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指标。这些看法与东江学者蔡昭权不谋而合。蔡昭权认为,最关键的一步是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以及相关法规、政策和配套。应该建立一套较好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立较好的人才引育机制,破解唯学历、唯论文的做法。不拘一格降人才,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强化技术应用创新的激励作用,探索多元的评价方式。

  另外,鉴于高校资源的缺乏,纪红兵建议惠州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吸引更多高水平研发人才进驻,弥补这一短板。

  纪红兵认为,传统研发机构更多是承担政府研发任务,而新型研发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和机制灵活。以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设在大亚湾,以为石化产业和企业提供科研服务为主要功能定位,目前正与中海油、宇新化工、成松防水材料等多家化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也正就一些产业共性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和攻关。在体制机制方面,研究院更像是一家企业,不受编制限定,拥有独立的财务运作权利,这使研究院既可以灵活地聘用柔型人才,也可以通过灵活的奖励机制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动力。

  2017年惠州新型

  研发机构要达10家

  部门回应:

  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以弥补产学研资源的不足,这是业界人士通过分析之后得出的观点。但惠州目前的新型研发机构只有4家,而广东省约为120家。

  在这样的差距中,惠州唯有奋力追赶。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介绍,目前,广东省在惠州认定的4家新型研发机构是中大惠州研究院、TCL工业研究院、德赛工业研究院、亿纬新能源研究院,另有6家还在建设中。按照计划,到2017年,惠州的新型研发机构要达到10家,2020年要达到20家。

  与此同时,在惠州设计的创新驱动路线图中,就专门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量身定制了一个扶持办法,即《惠州市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它是惠州创新驱动“1+6+N”系列文件中“N”的一项。它回答了拿什么来支撑和保障,以及如何解决激励机制和实施细则的问题。根据该《办法》,每年在市科技专项经费中,都会统筹安排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资金,以股权投资或科技扶持方式,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认定的市级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市财政将分别扶持奖励50万元和100万元。新型研发机构还可按照近3年投入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经费最高25%的比例申请扶持,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包含已获得的奖励额度)。并且,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参与职称评审与岗位考核时,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可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可同等对待,这些措施可以部分地解决当前高校评价体系与产学研之间不适的问题。

  邹平生认为,不管是谈产学研合作,还是建新型研发机构,或者创新驱动,最终还是要靠人才,尤其是高端的科研人才。和深圳、广州等城市对比,惠州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差距比较大。原因很简单,惠州没有理工科的大学,没有太多研发人才的“蓄水池”。除了大企业的“蓄水池”好一些之外,惠州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太少。因此,惠州将通过联合办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来培养人才。目前正在和以色列以及国内其他高校洽谈联合办学事宜,另外,“两所两装置”落户惠州后,也会联合开展研究生的培养。这样,通过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大联合办学的力度等途径,来破解惠州在产学研方面的短板,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科研和市场需求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