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离国家科技奖“琅琊榜”还有多远?
近日,珠三角的创新“朋友圈”被2015年度的国家科技奖“琅琊榜”刷屏了——全省31个获奖项目占了总数10.5%的比例。而这次科技创新大奖角逐中,中山再一次无缘榜单。
客观来说,从以高校、国有企业和研究单位为主的获奖名单来看,广州、深圳有着珠三角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有组分析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从近5年的数据变化来看,总体趋势是大专院校作为完成单位的比例减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完成单位的比例增加,企业参与数量增加,民营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数量有所增加。
这恰好说明了一个创新趋势:民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正在增强。撇开高校、国有企业、科研机构这几个先天条件相对薄弱的要素,同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珠海等,近年来其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引起业内关注,多次夺得科技奖“国字号”。如本次珠海有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前还有格力电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二等奖、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再看佛山,其民营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也取得过不俗成绩: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东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全市获奖总数、获奖类别和等级“均与2013年度持平”。
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正在参与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中山来说不言而喻。事实上,作为珠西“工作母机”企业拥有量第二的城市,中山目前已经拥有120家“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企业,85家为省骨干母机企业,骨干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22.13%、27.46%——这也是中山为了突围资源瓶颈而走出的“高精尖”的智造版图。而这个定位恰恰对企业的创新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政府行动来说,中山对于升级创新生态的迫切感是很明显的。这从过去一年全市在创新驱动“四大抓手”的投入可见一斑:在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和知识产权几大指标中大多实现了翻番目标,其中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280家,净增211家,增长速度名列全省第一,预计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30家。
但不可否认的是,若论拥有领先技术的“创新大户”,中山的民营企业还是略逊一筹。而这除了依赖企业自发的技术创新外,也与整体的创新生态、人才储备、技术更新动力密切相关。
从近一年来中山企业整体的“创新驱动”行动来看,在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评定、科技孵化器的表述方面相对较多。这也意味着,在加速创新战略过程中,中山企业更多地是集中在基础性的生态培育中,对于技术创新“领头羊”的关注相对较少。近几年的国家科技奖“琅琊榜”的“零上榜”,就是中山具有强竞争力创新企业相对缺位的一种镜像反馈。
反观邻市的“创新大户”民营企业,有几个关键因素值得中山思考:格力将“对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的不遗余力”,视为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关键。一个乐于称道的案例是,在该公司研发的隐形家用中央空调“翼之恋”研发过程中,因为对产品的苛求,不惜报废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价值300万元的模具。
这种“重新开始”的魄力和勇气,也是每座城市所需要的“创新观”。正在搭建深中同城快车道、融入珠三角创新“朋友圈”的中山,如何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动能,培养“创新大户”是亟须纳入这一轮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因素。期待下一次的国家科技奖“琅琊榜”,能见中山民企的身影。罗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