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船舶业的“威水”史

16.09.2017  11:59

  船工们正在给客户的船只进行检查保养。

  在中山市宏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内,一艘造价近千万元人民币、设备先进完善的渔船即將完工。

  无论是“天鸽”还是“帕卡”这样的猛烈台风,“中山制造”的船舶只要回到了避风港,绝对毫发无损。正是由于精湛的造船和修船工艺,中山船舶业从原来只能造内河行运的小木船,发展到了可以承接国际订单、远海航行的大铁船。到目前为止,中山有近10家实力强悍的船舶修造企业。

辉煌史:中山制造顶呱呱
  昌叔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石岐”,在中山粤中造船厂工作直至退休。因此,昌叔对中山的造船业关注度很高。在他家的阁楼上,堆放着一堆厚厚的报纸和画册,见到记者的到来,昌叔兴奋地告诉记者。
  “中山粤中造船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兴建的工厂,也是第一家省属国营厂。当时,因广东省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于是决定建设五大船厂,分别是粤东的汕头、粤西的阳江、海南的文昌、广西的北海,而粤中则选择在中山。当时中山造船业有着良好基础,岐江的上游分布多间船厂,主要是以修理为主,对港澳有良好的辐射作用。在当时中山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4年7月1日粤中船厂建成并投产。”昌叔介绍,粤中船厂初期以造木质海洋渔船为主。到了上世纪60年代,广东开始加强内河客运,粤中船厂造出了全省第一艘铁质机动客轮“红玉”号,后改称“红星”轮,逐步取代了木质“花尾渡”。此后,船厂以生产砂钢质内河、沿海运输船舶为主。为了配合国家政策,粤中船厂后来又造出一批专门往返粤港澳出口物资的运输船。
  “抗美援越时期,粤中船厂造出了一批50吨小而快的铁质军用补给船。”昌叔一边介绍着粤中造船厂的辉煌历史,一边把早几年的数张报纸递到记者的跟前,显得甚是兴奋。
  记者在昌叔收藏的报纸上看到,早在2010年,美国潮水公司已经把4艘海洋工程船的订单投给中山。马来西亚、希腊等国采购商也开始把订单抛向中山;另外,位于港口镇的中山金辉船厂也收到来自中国香港以及挪威、新加坡、沙特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10多艘海上平台工作船已经开始在这家老牌船厂建造……
  “我们的中山人就是敢为天下先,造船业也逆市而上,错位竞争是中山船舶制造最大的优势。”曾经作为高级工程师的昌叔介绍,现在中山制造的船舶,都使用一流的设备和最新科技投入到船舶产业制造链中,加上中山拥有优质的海岸线,非常适合建造船台和码头,有利于设备进货和新船出海,节省了物流成本,综合因素使中山造船业获得了超强竞争力。
  中山市宏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经理黄灿见到记者时也兴奋地说:“我们厂生产制造的渔船就是目前全国最豪华的渔船,今年还参加过香港回归20周年的庆典呢。当时不仅场面壮观,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山造船工艺和技术的雄厚。”据介绍,日前宏鸿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为港澳制造新船以及保养维护旧船,公司全年的工作都安排满了。

墨尔本号:在中山被拆解的航空母舰
  在阜沙的浮虚山上,指着东莞的方向,老人洪伯告诉记者,古时候,大概是在宋朝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中山人在这里的码头就开始学会了用竹木编扎成筏,作为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水深用木桨摇,水浅用竹篙撑,后发展到使用风帆船。尤其是地处水网地带的镇村,历来以木船、农艇进行的水路运输为主。
  在中山党史办的帮助下,记者在中山市县志找到了中山的相关历史。
  1950年,中山县有民船1091艘,运载能力13610吨,从业人员9052人。水上船民绝大部分都以船为家,终年累月漂泊在珠江三角洲的河面上谋生,船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大、小木质船,作业方式是靠扬帆、摇橹、拉缆、撑竹篙等,运输货源主要靠自己组织,大部分处于停航待货状态。1956年4月,成立中山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社员们纷纷献出铜铁,使第一艘机动船面世,接着各联社相继增添了12艘拖轮,实现了半机械化运输。
  “中山的修船和拆船,当时在全国都是这个的。”昌叔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他拿出了在报刊上摘录下来的笔记,戴上了老花镜,念起了那段光辉的历史:
  1985年6月15日,“墨尔本号”航空母舰被从桂山岛海面引航到中山港拆解,是中国首次对被拆解的航空母舰引航记录;1987年,引领日本籍总长267米、吃水5.6米、载重能力8万吨的“克拉克元帅号”旧钢船乘潮自航进港,创造了自航进港吨位和长度的记录;1987年7月7日,英国籍“利恒丰1号”液货驳,装载2000吨液体原料,被引领进入中山港;1988年10月17日,将总长293米、型宽47米、英籍16万吨级的超级油轮“塔维斯托”引进中山港;1989年5月,把9万吨级船舶 “臆羚”号引航进港;1997年7月24日,将万吨级船舶“风光”轮安全引靠中山拆船公司码头拆解,该船船长161.25米,型宽20.45米,载重1.48万吨,1971年建造,是由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首批万吨级远洋船舶;1998年6月10日,引领原巴拿马籍17 万吨级超级油轮“塔维斯托克号”,是历史上进入中山港吨位最大、船长最长、船宽最宽、总高最高、主机功率最大的船舶……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山拆船最辉煌的时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验,才为中山后来的船舶保养、检修、制造打下了牢实的技术。”昌叔表示。
  据悉,1985年,中山首次与香港海事处进行业务接触,并对领取香港牌照的170吨集装箱船进行检验。同年,开始使用电脑对船检业务、审图业务和沿海及内河集装箱船的检验发证业务等进行管理,初步应用微机进行船舶稳性复核,并首次开展双体船的审图和监造。
  为杜绝无牌证船漏洞,1986年中山开始对出厂的半成品水泥船船壳实施检验,12月,开始对内河趸船实施检验。次年4月起,对市内水上餐船、娱乐船只实施检验发证,实施技术监督、安全管理。1990年,开始船厂认可工作,使船厂的生产管理纳入正轨。
  中山的船舶修造业迎来了更灿烂的春天!

永生号:首艘广州至石岐客船
  今年8月18日,往返于中山港客运码头和深圳机场福永客运码头的深中水上巴士正式开通,两地码头直达时间缩短至45分钟,比现有公路出行方式至少缩短一半时间以上。水上“深中通道”航线的开通,也意味着中山深圳两地没有直航路线的历史结束。至此,从香港、澳门、广州等地,中山的航道四通八达,往来船只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港口城市。
  史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市开辟为通商口岸。陈村纸厂商人马竹若集资开设一艘广州至石岐的“永生号”。即后来改名的“洪昌号”,这艘船没有“自力更生”的本事,只能雇了一艘“发利号”火轮船拖引。后来,到了光绪初年,江门人洪晋佳和兄弟洪瑞洲联同朋友卓廷等数人,合资白银300两,开设了石岐至广州的“桅棒船”,定名为“和合号”。船上设备极为简陋,旅客只铺草席于船舱坐卧。赚了钱后,又学着“洪昌号”的样子,购置了一艘“富顺号”火轮船拖带,与“洪昌号”竞争。后经双方协商,各分单双日开船。
  “不久,石岐有位香港富商邓简的儿子邓耀黎搭‘洪昌号’,因船员招呼不好,且船上秩序及设备差,一怒之下,返石岐购置两艘火轮船,定名‘赛星号’、‘赛电号’,新装花尾渡两艘,与‘洪昌号’、‘和合号’竞争,互相减收票价,甚至不收船费,以抢夺生意,因此双方损失严重。”昌叔说起当年的往事,记忆超好。
  “1918年,港商黄广昌,在香港集资开设岐港轮拖 ‘恒利有限公司’,由黄佩鸿任司理,装置了‘恒昌’、‘利盛’两艘花尾渡,以小汽轮拖带,每日对开一班香港至石岐的班船。这就是中山到香港最早的公司办航运了,后来由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石岐至香港客运航线中断。一直到了1985年,开辟中山港后,才恢复此客运航线。”老石岐平叔告诉记者。

编辑: 卢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