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营造文明“大磁场”

05.06.2014  23:17

单项”未必样样出彩,“全能”却是屡屡领先。作为广东海陆面积最小地级市,中山创造了全省排名前列的经济总量。尤令人称道的是,据有关部门考核评价,中山市民幸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榜首,社会和谐与平安程度、社会环境竞争力在全国各地市中也名列前茅。

秘诀在哪里?中山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凝结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人精神”,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崇德向善知行合一

夯实道德底座

4月18日晚,中山第二届“邻里文化节”揭幕。数千市民自发欢聚齐富湾文化广场,温馨演绎“雷锋精神”。沈阳军区某部“雷锋班”现任班长毕万昌当场流下热泪,连声称赞:“这里有很多活雷锋!

凭借改革先发优势,中山从农业小县变成工业强市,去年人均GDP超1.4万美元。然而,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中山人,没有陶醉于表面数据“好看”,而是积极培育与汇聚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道德力量。

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道德经济、契约经济。要解决‘有增长无发展’‘富口袋穷脑袋’难题,惟有以德立市、依法治市、以文强市,实现和谐善治、包容增长。”市委书记薛晓峰表示。

得益于“博爱之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文化积淀,中山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更具优势,多有创举。

2011年秋,中山推出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动。“一镇一特色、一岗一主题、一月一活动、一年一跨越。”全市先后建起“修身学堂”1100多所,开展个人品德、公民意识、文明实践等特色活动7000多场次,参与者200多万人次。今年1月,中山与时俱进,引入科技手段,开通“网络修身学堂”。260万名网民随时浏览、收听身边好人的故事,以文化人,虚功实做,让修身养性入心入脑,落地生根。

全民修身”,贵在干部先行,重在各界呼应。

2011年底,中山在全国率先出台《领导干部道德行为指南》。今年5月4日,中山举行“廉在我心”火炬行,一周内传遍24个镇区。中山市委党校将“干部尚德养廉”列为必修课,“以德为先”“正己先正人”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硬邦邦的“一票否决”。

中山还提出“群众要幸福、干部多吃苦”。干部以身作则,社会积极响应,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全市有志愿者17万,志愿服务队、义工队1200多支,“道德模范”“中山好人”180名——其中,25人登上“广东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全民修身”,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寻求向上向善价值取向“最大公约数”,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荣获“广东社会治理创新奖”。中山随机抽查,98%市民“受到修身行动感染”,95%市民“愿意参加修身行动”。

扶正祛邪净化环境

呵护文明家园

精神文明建设,既要解决积极倡导什么的正面引导,也要注重解决反对什么的硬性约束。

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中山一度“黄赌毒”沉渣泛起,屡禁不止。2013年,中山转变思路,从公安部门主抓变为全社会共管,对吸毒者“应收戒尽收戒”,全市整体治安案件急剧下降。初战告捷,中山乘势实施“全民治安”工程,首个目标是铲除“三害”(黄赌毒),借助全省扫黄打非“雷霆行动”东风,努力创建“无三害城市”。

场所自律、部门联动、群众举报、明察暗访、异地查处、异地办案、媒体曝光、顶格处理、一案一评、责任追究”——中山“十指”联动,“三害”成“过街老鼠”。去年以来,全市查获涉毒娱乐场所46间、涉赌案件122起,涉毒、涉赌人员1225人,责令停业整顿17间,吊销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13间。

位于富华道的龙都公馆里,走廊、大厅、电梯边贴着“八不准”。室内投影机一开,“有毒必禁、吸毒必戒”画面自动弹出。娱乐总监涂其全递上名片说:“名片设计成盾状,就是提醒自己,别忘记抵制不健康消费行为。

今年以来,中山1100多家文化娱乐服务场所,基本没有发生涉“三害”违法犯罪案件。中山在广东全省“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中一马当先,争创全国治安最佳城市。

整治“医闹”,是另一场“硬仗”。

2012年春节刚过,连续5起恶性“医闹”事件,给中山文明建设蒙上阴影。副市长、公安局长谭培安表态:“绝不让‘有理无理闹三分’行为得逞!

早发现、早控制、早疏导。中山三管齐下——依法治闹、依理止纷、依德教化。社会组织、医疗权威、调解机构各显神通。两年来,中山再没有出现“医闹”事件,医疗纠纷及时调处,全市重大医疗纠纷下降80%,医院刑事、治安案件下降30%,成功创建“无医闹城市”。

中山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突破,扬善惩恶,扶正祛邪,营造文明守法“大磁场”。全国评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山5次登榜;全省测查社会治安满意度,中山名列前茅。去年5月,南头镇穗西社区试点“农村电子社区”。两万多名居民足不出户,可上网反映情况、讨论村务、监督管理等。“脚板上访”转向“网络互动”,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

和谐善治共建共享

擦亮幸福名片

南粤大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群星璀璨,为何中山能先行先试、先见成效?自然少不了“全民参与”4个字。惠民是重点,包容是关键,蕴含“共建共享”机制创新。

无论“全民创业”“全民修身”“全民创文”,还是“全民绿化”“全民治安”“全民禁毒”,中山都冠上“全民”二字,意图很明显——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

中山312万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占一半。2009年12月,中山首创“流动人口积分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3万多名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通过积分入户、入读公办中小学。250多名外来工任村(居)委会“特别委员”。

中山帮我圆了人生梦!”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副团长黄成说。10年前,这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贵州布依族小伙子,来到中山,非但没有受到歧视,反而找到施展才艺的舞台,成为身残志坚的“名人”。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到全市各镇村义演600多场次。

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全民参与,善治是路径,幸福是皈依,彰显“以人为本”治理理念。中山坚持“利益向下”,将七成以上新增财力投向民生项目,构筑“一保五助”(最低生活保障及助医、助学、助房、助老、助残)体系。全市建起255个文体广场、292家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

中山将200多平方公里的五桂山划为生态保护区,占全市面积1/9。近3年,全市投入37亿元,栽树650万株。其中,60%来自社会投入、市民种植。“树木树人”成为人文善举。

我到过很多地方,就觉得这儿好!环境美,人友善,没有压力。”健康花城小区合唱队队长李春燕逢人就夸。几年前,她从东北搬来与女儿住一起。她自豪地掏出一张社区报,上面刊有她“全家福”彩照。

连年来,“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均花落中山。全市城镇化率达87.92%,位于全省前列;城乡收入比为1.6∶1,差距全省最小。诸多北方人慕名而至,购房度假,享受“候鸟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