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德信心将延续双边关系黄金时代

09.07.2014  14:05

  7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双边经贸、航空、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中新社发 刘震 摄

  中新网7月9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9日社论文章称,7月6日至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完成了其任期内的第七次访华;而此次她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仅仅离上次会晤百日之隔。这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反映出两国关系的热络。分析称,默克尔访华彰显了双方各自的实力与信心,以及对对方抱有的信心。这一宝贵的信心,将玉成双方关系未来可持续的“黄金时代”。

  文章摘编如下:

  有德国观察家称,迄今“德中关系经历了黄金10年”,但对未来两国这种黄金时代是否可持续,未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当我们盘点默克尔此次访华成果,分析其所到之处所传达的信号,足以让我们获取足够的正面信息。

  也许中德经贸关系在过去十年的典范意义以及辉煌的双赢成就,掩盖了两国战略关系的不断加强。但习近平3个月前对德国的访问,以及默克尔此次访华,将之凸显出来。

  3个月前,习近平一句“希望中德关系不限于买卖”的表述,获得默克尔的赞同。最后两国发表公报中,在“战略伙伴关系”加上了“全方位”,是进一步提升两国的政治关系的潜台词。

  国家高层互动频繁,无疑是互信加强与政治关系良好的表现。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德未来战略关系的进一步升华。

  如果说过去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十年,是以经贸关系为支柱的话;如果我们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话;那么,未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经贸关系仍然要唱主角。只是对未来双边经贸关系的估计,又乐观,又不那么乐观。而这一分歧主要来自于对中国经济速度放缓,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对未来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的竞争态势,对未来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两国经济的“互补性”,等等问题的不同观察。

  但种种迹象表明,部分唱衰中欧未来经济发展的“专家”,没有在德国获得“市场”。

  在所有类似调查中,德国企业家是对中国未来经济最有信心的一族。似乎在中国感到钱越来越难赚的不是德国人。

  据统计,德国今年向中国的出口增幅将为8%,高出全年平均出口增幅一倍。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信心不降反增,德国大企业一般认为,即使中国经济降低到7%的增长,仍然够德国企业“天高任鸟飞”。而德国有很多长项恰恰要搭上中国经济转型的快车。德国驻华商会最近一次统计显示,一半的德国企业坚信,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是持平,不是下行,而是“将会改善”。“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认为,不久前一些专家提出“摆脱中国经济”的呼吁已失去了现实意义。

  默克尔在中国的言行,充分体现了这种“德国信心”。她在演讲中称:“现在中国增长速度稍微放缓是合乎逻辑的。中国的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速度,沿海地区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增速肯定要放慢,而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仍然相当快”。故而可以断言,她此次访华先到中国中西部成都,绝非偶然。德国正在介入中国中西部发展战役。

  默克尔参加“城镇化论坛”,也不是偶然。她向全体中国人推销了德国这一“强项”。从而引出德国对中国“新四化”的浓厚兴趣。

  默克尔在其访华的最后一个节目上,再次晒出了德国的又一长项:清洁能源。她在清华大学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演讲,呼吁“德中率先建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经济的可持续,给关系的可持续保驾护航。可以想象,对于“雾霾”困扰下的中国,德国这个能源转型的典范的巨大吸引力。

  而中国对德国的信心可谓由来已久,德国造就是高质量的代名词。中国显然在经济转型的当口,对“德国作用”期待甚殷。

  习近平在会见默克尔时强调,中德务实合作是全方位的,双方步伐应更大一些,打造更响亮的合作品牌。着眼长远,开拓创新。

  从下面一组数据与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中德关系将延续黄金时代充满信心。

  中国是德国第二大欧盟外市场;欧盟对华出口中一半来自德国,自华进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国;中国自欧盟的技术引进有四成来自德国;德国对华投资占欧盟对华投资的四分之一。

  中国正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其改革的目标——市场更开放,更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利环境,几乎都是德国企业之长,必将为德国各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深度参与中国未来改革,既是德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国发展战略与经济合作关系的需要。

  默克尔访华三日,成果不可小觑。它彰显了双方各自的实力与信心,以及对对方抱有的信心。这一宝贵的信心,将玉成双方关系未来可持续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