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中欧关系:双方共同战略利益有待清晰
中新网昆明5月8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中欧建交40年来关系总体向好。但在谋求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上,双方更多强调两方关系对自我的战略意义,而不是共同战略利益。”8日,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新宁在云南师范大学发表“欧盟日”主题演讲时称,中欧合作交往潜力还有待挖掘。
“40年来,中欧关系经历过波折起伏,但总体在不断往前发展。”宋新宁表示,建交40年来,双方合作成绩斐然。政治上,双方通过政治对话、人权对话、首脑会晤三大机制,增进了了解,扩大了共识。经贸上,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十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经贸关系代表了目前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
宋新宁指出,尽管不少媒体都宣称:中欧关系已于2003年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但他认为,过去的12年,中欧不是已经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是在谋求建立这种关系。
“关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双方的定义并不一致;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是什么也并不清晰;且两方间存在着一方对另一方的制裁现象,”宋新宁说,中欧合作交往潜力还有待挖掘。
中欧建交已走过40年,“不惑”之后该如何升级?宋新宁表示,在新形势下,需重新界定“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他指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访欧时已经给中欧关系进行了定调: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一定义凸显了双方关系特色,让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更加丰富。
宋新宁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元素,用“和平与安全”、“增长与发展”、“改革与治理”、“文明与文化”四组词来界定中欧新型伙伴关系。
“在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和全球治理上,中欧都可以找到更多合作空间,”宋新宁说。
宋新宁指出,自2013年以来,中国对欧政策表现得更加务实。但欧盟新一届领导人上台,给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中欧关系是正向关系,只要合作就能获益。关键是,双方需进一步清晰共同战略利益,通过合作增大共同点,而不是相互利用,”宋新宁说,即将迎来的新一轮中欧领导人会晤值得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