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易俗却不易味

13.09.2014  11:28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客家人拜月光、唱山歌、祭先祖等传统习俗慢慢地淡出。我们用自己生命的旅程见证着社会昔往今来的变化,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中秋习俗中忖度徘徊。究竟是社会的进步在淡化我们传统的仪式,还是文化的荒芜在蚕食节日的味道?如何守住我们心中的那轮明月,网友和民俗专家一同聊起中秋的过去与未来。

  ●见习记者  杨敏

  1 网友跟帖

  @一杯绿茶 :再多精致美味的月饼,再甜润爽口的柚子,都没有小时候中秋节的氛围了。好怀念一块猪肠糕的中秋节啊!

  @林伟彬:中秋的内核是团圆,但团圆不只是一起品茶赏月,而应该创新传承,这就需要找到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明君mj:月饼越做越精致,月亮越赏越苍白,人情越交越疏离。但在熙来攘往的生活中,中秋依然是维系我们感情的桥梁:一边连接着温馨的家园,一边连接着嬗变的社会。

  2 市民看法:线上团圆也有节日味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节日的特殊性在不断地被掩埋。物质上的日益丰富,互联网世界的快捷便利,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享有节日般的日子。张阿姨是一名家庭主妇,她觉得中秋节除了月亮又大又圆之外,其他的都是平时有的。“我们一家三口吃完饭后去月下散散步,和平时差不多。”

  记者发现在我市的好几个自然村里,中秋节没有回家团聚的外地游子不在少数,但家人之间的问候却没有减少。小杨今年是和爷爷一起过节,虽然家里十几口人并没有都回来,但今年却在微信的家庭群里一家人和乐融融地分享和交流,“共赏一轮明月,用文字和图片表达我们彼此的思念,也有节日的味道。”

  “不想把三天的假期过得紧巴巴,”对于现代快节奏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自由轻松在某些时候显得比团圆更紧缺,身在广州的陈先生就表示,“一来一回就要两天的时间,剩下的一天在家里也挺无聊的。所以干脆就不回家,在广州周边找个地方小家庭团聚就好。”

  3 专家观点:节味仍然浓厚,风俗却会改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认为,中秋节无可替代、不会消亡。即使我们改变了过中秋的习俗,也不会动摇中国人深厚的“中秋”文化和情感根基。

  至今,中国人的中秋节充满了节日味道,圆圆的月饼、归家的人,就是一个“团圆节”的节日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节日的理解会不断变化。当月饼尝起来不再那么香了,村里的中秋民俗活动不再举行下去了,我们会对节日的发展和传承产生恐慌。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仪式会不断地被淘汰,新的习俗也会相应地崛起。现代社会很难动摇我们对文化根基、信仰的坚守,节日的味道会一直纯正而醇厚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