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网站开“家规”专栏提倡“孝义”
浙江,“江南第一家”郑义门。昨日,中纪委官网推出“家规”专栏,首推“郑义门 孝义传家九百年”。孔德宾 摄
新京报讯 昨日上午,中纪委官网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推的第一个家规就是孝义:“郑义门 孝义传家九百年”。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为何开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纪委官网作出如上解读。
中纪委也曾推出家风专题
“173人出仕无人贪墨”,对于“家规”专栏为何首推“郑义门”,专栏给出了答案: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传承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子孙中无一人因贪墨被罢官。中纪委官网还列出了《郑氏规范》中数条警示子孙“莫伸手”的家规,如“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唯酒器用银外,子孙不得别造,以败我家”。
中纪委官网倡导家风、家规,这并不是第一次。今年清明前,其就曾推出“家风”专题,分析家教家风对后代的影响。
大量腐败案例受家庭影响
“反腐、‘纠风’与社会风气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中纪委特约监察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周淑真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中纪委屡倡家风、家规,主要目的都是“正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反腐一直是多管齐下:打虎拍蝇、营造不敢腐的氛围;加强制度建设,打造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机制;‘纠风’,扭转社会风气”,她强调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量贪腐官员的案例,特别是‘身边人’腐败案例表明,其贪腐或是受到了家庭、家族的影响,或是将家庭、家族作为敛财的工具,为亲属经商提供便利、让亲友代为收钱等。因此,中纪委一再重申家风、家规,强调社会家庭文化方面也要守规矩”。
■ 揭秘
为何选择“郑义门”宣传孝义?
一门173人无人贪墨
讲家规倡孝义,中纪委为何首选“郑义门”,并且在官网头条“推荐”?
据了解,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郑氏宗祠共分为5进64间,整个建筑无雕梁画栋,内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苍劲古柏,范仲淹、朱熹等历史名人题写的匾额、楹联等。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而郑义门,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
回顾“郑义门”的历史,是一长串光环,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173人出仕无人贪墨”。从宋到清,郑氏家族出仕为官的达173人,特别是明代,出仕者达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但173人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毛醒策认为,“我们今天总是在呼唤良好的家风。实际上,郑氏家族就可以给我们隔时空地提供一个借鉴”。
■ 家规亮点
“当官不是做生意”
毛醒策和浙江浦江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智强等受访者都认为,郑氏家族之所以传承十五世,关键在于一部可操作性强的家规《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创于北宋。一位叫郑琦的郑氏族人,自感不久于人世,召集子孙到郑家祠堂,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郑氏规范》以此为“蓝本”,历经数代人修订,形成目前的168条,其中三条都是针对出仕做官设计的,如第86条,“子孙器识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浦江县文联原主席陈舒平表示,三条出仕做官家规主要阐述了两个原则:“为官首先必须要勤政,国家交给你办的事情要办好;为官不是做生意,不是我付出了,就得搜刮一些回来”。张智强也表示,“这三条家规,就是告诉你,你只要出仕当官,就得奉公守法,不要贪污受贿,你不要来辱没我们这个家族”。
除了出仕当官方面的家规,168条中还有17条戒奢条款,如“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
张智强认为,《郑氏规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史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
本组稿件/新京报记者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