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演习标志中国政策微妙变化

01.06.2015  14:04

2015年6月1日,成都军区宣布:自6月2日起,在中缅边境划定区域举行实兵实弹陆空联合演习,演习很明显由成都战区计划和指挥。这一新闻包含微妙政策转变信号:不久前,在缅军战机炸弹击中中国境内目标,造成边民伤亡;后中国宣布向边境地区专门部署了陆空力量;但不久前,随着缅北战事持续,又有炮弹击中边境中国一侧目标。

简言之,中国素来对缅甸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对缅甸多有投资。中国虽然对缅甸打击边境特区武装的行动采取公开不反对政策,但多起造成中方边民安全的事件在政治上还是带来政策压力。近年中国各种新式武器亮相,在主权争端问题上十分高调,对于边境被炸、边民伤亡事件,公众实际处于十分失望和混乱的思想状态。近年精心树立的军事大国形象因此受损,这就为政策调整提供了不得不耳的契机。

陆空联合演习自宣布次日即开始,这表明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一段时间;而当初陆空部队开进边境地区,已有相应方案;最新的炮弹击中境内事件使得预案不得付诸实行。

分析军方公布的演习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内容为宣布演习期间,演习地区,即中缅边境南105(1)号(北纬24度05分02.5秒、东经98度35分33.0秒)至144-4号界桩(北纬23度28分43.2秒、东经98度49分35.5秒,中方一侧,在这一地区,中国军方将实行禁飞措施。换言之,虽仅牵涉中方辖境,但实际上已是一种变相的禁飞令实施,而不是单纯的演习地区航空管制,因为禁飞区域自陆地边境线划分,考虑到飞行器的机动方式,这不可能不涉及缅方在边境执行作战任务的战机。

新闻表示,禁飞令的终止将随演习另行通知,换言之,本次名为演习,实际带有相当浓厚的实战色彩,是一种目标明确的非作战威慑和武力禁止行动。然而,正如上述,被迫采取适度军事反应是显示形象危机管控举措,并不意味着中国对缅甸睦邻友好政策有重大转变。

因此,此次演习的政治政策层面,中方还是给予相当周到的把握。演习宣布十分低调克制,修辞上完全不涉及边境事务;演习指挥层级相对模糊,由战略方面的管辖者成都军区出面。事实上,人们按照中国军事演习的惯例,应该可以推想,像这样直接牵涉主要边境友好国家的演习,即使规模很小,其最高决策与控制权也必然来自国家最高统帅机构,而不会交付战略管辖区域的指挥部门。目前的信息一再向缅甸发出克制的信号,避免政策误判和对中缅关系总体局面造成冲击。

但是,陆空联合执行禁飞任务也意味着,陆空战役防空和制空演练将是主要内容。对于缅军拥有的战机或空中作战平台而言,中方防空导弹与战机的优势是明显的,这很可能意味着缅军空中作战和炮兵作战方针的调整乃至停顿。这自然对缅方战事有某种不容忽略的影响。

缅北为复杂的丛林山地,缅甸政府军对地方武装的主要优势是空中及重炮等远程打击兵器的优势。随着中方演习禁飞令的执行,缅方作战方针将发生相应变化,这会对缅北战局带来怎样影响,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可以前瞻的是,除军事行动方针变化外,政治解决的呼声势必变高;而这也可能意味着,中国对缅甸境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武装之间的冲突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因为,这毕竟牵涉中国边境安全,进而影响中国政府的国内和国际威信。维护边境安宁如处理不力,局部问题产生的负面公共反响将是全局性的,而这是中国决策者绝不愿意看到的。

最初的边民被炸事件导致中国向边境公开部署陆空力量,而进一步的事件持续则导致本次演习与含蓄的禁飞措施,这一过程显示中国的反应是克制和被动的。与其说推动中国行动的实际感受是实质性的军事威胁,不如说是事件导致的公共舆论危机。

因此,人们也可以大致判断,随着中缅沟通协调相关政策,缅甸边境局势稳定,本次边境军事政策的微妙调整必将结束,而中缅边境基本格局终将恢复常态。除非有特别的意外发展,中缅关系大局也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变数。

腾讯新闻特约评论员:陆子胥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