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了:临安古村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26.11.2015  19:18
天气渐冷,万物萧索,位于临安山区的太湖源镇指南村却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近日,在临安市“10个村落、20个部落、300个院落”的乡宿创建三年规划中,指南村名列其中,成为当地10个村落乡宿之一,村庄的改变势在必行。接下来,村子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外来资本的进入,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原标题: 枫叶红了:临安古村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天气渐冷,万物萧索,位于临安山区的太湖源镇指南村却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这里,漫山遍野的枫叶正在逐渐变红,把整片村庄渲染成一片红色的海洋;游客们纷至沓来,为寂寞的山村增加了人气。

  近日,指南村更是以全新形象亮相,致力于打造“生态创意型”新乡居生活示范村和“中国摄影基地”。鲜丽的红色,不仅点亮了古村,也为它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红叶山村有客来

  从杭州市区驱车出发,经杭徽高速,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位于太湖源头、南苕溪之滨的指南村。窗外,一边是潺潺溪流,一边是扑面而来的毛竹、红枫等,城市的喧嚣在此渐行渐远。

  车行至半山腰处,穿过一个书有“指南慈境”的门楼,沿着弯曲的山路再往上行,身处大山怀抱中的指南村已然出现在眼前。“指南村山坡上长着近300棵古树,树龄都在200年以上,有枫香、银杏、天目铁木、青岗树等。”对于村中林立的古树,村支书朱文校如数家珍。

  据他介绍,改革开放后,指南村民一度兴起了织布生意,只有200多户的村子,一半以上家庭购入了织布机。后来,涉及到噪声污染等问题,织布产业在新世纪初无法继续。卖竹笋、茶叶和山核桃成了指南村民的主要收入。从2008年开始,外地游客逐年增多,给山村带来了人气与收入。村民们也从中看到新的商机,纷纷办起农家乐。

  54岁的陈建军,是较早经营农家乐的村民。他家住在“天池”附近,房子背后就是成片的红枫,景色优美。2008年10月,他的“天池农家乐”开始对外营业,一楼餐饮,二楼到四楼住宿。入秋以后生意火爆,一到周末就床位难求。去年,指南村接待游客十几万人,仅国庆黄金周一天的游客数量就已破万,村民人均收入达22000元。

  “我的朋友告诉我,临安指南非常漂亮。”说这话的,是来自加勒比海巴巴多斯的年轻人叶泰龙。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在杭工作已有两年时间。为了一睹指南红枫的美,他乘坐了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从杭州一路颠簸来到指南村。“与北京相比,这里更安静。”在用相机记录下一张张美景照片后,叶泰龙这样说道。

   创新求变代代传

  “指南是一个古村,几千年前就有先人在这里活动。”朱文校介绍,在指南村的古墓中,出土过一些石器、青铜器和钱币,目前被临安市博物馆收藏。部分出土文物,经鉴定,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而村民“求变”的基因,与村庄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相传,北宋年间,宋徽宗被俘,满朝文武各自逃命。有一位莫姓官员,最终进了指南山。恰好他精通农业,就发动子孙挖山包、填山沟、造田等,村庄渐成规模。从此以后,这种变无为有、创新求变的基因融进了指南人的骨子里。

  及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指南村民又通过自己“与天斗、与地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造成了全国闻名的大寨典型。那时候,指南人民冒严寒、顶风雪、利用农闲季节改善土壤,将村口的3只水塘挖通建成一个水库,还挖了一条3000多米长的盘山渠道,使90%以上的“靠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全村不但改变了吃供应粮的状况,而且储备了4万斤粮食,并第一次向国家出售了余粮。

  如今,指南村中的农家乐共有42家,成为了村中的主导产业,但指南村人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近日,在临安市“10个村落、20个部落、300个院落”的乡宿创建三年规划中,指南村名列其中,成为当地10个村落乡宿之一,村庄的改变势在必行。

   发展乡宿再启程

  “乡宿是临安特有的旅游休闲住宿业态,是指利用临安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传统和乡间农林渔牧生产活动,提供独具乡情乡韵的休闲住宿环境。”临安市旅游局局长帅建筑告诉记者,与民宿相比,它提供的不仅仅是餐饮与住宿,而是体验临安乡村的“乡景、乡情、乡风、乡味”,让老百姓与游客产生更多互动,群众参与度更高,普惠性更大,更贴近全民创新创业。

  规划整治是第一步。为此,全体村民举手表决通过了由南方设计院完成的设计规划方案,一期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如今的指南村,村道口的花坛中种满红黄相间的小花,一幢幢镶嵌在半山腰的房屋,外立面、庭院修葺一新,成为一幢幢特色民居。右拐进入村街,沿街房屋古色古香,颇有韵味。

  村里还结合“三改一拆”将天池8户民居由四五层降到三层,10户村民的“一户多宅”现象也全部予以整治。“过去,我们办农家乐的,就是希望加盖楼层,多赚几笔游客的住宿费。降层以后,虽然房间少了,但村庄布局更加齐整,观景视野也更开阔,游客的口碑更好,回头客越来越多。”作为村里第一户带头降层的人,陈建军这样说道。

  最近,陈建军响应发展乡宿的号召,开始了新尝试。只要有空闲,他都会带着游客在村里边逛边解说,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指南村的乡土风情。忙不过来,他则会聘请其他村民带队参观,帮忙讲解,加强村民与游客间的互动。现在,他正计划着增加游客更多的体验环节,比如在自家田地里让游客种植、采摘等。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给指南发展指明了大方向”。朱文校告诉记者,对于指南来说,乡宿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接下来,村子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外来资本的进入,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