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为了明天”教学技能竞赛:“星光”耀华师

16.05.2014  22:01

“为了明天”见证学生的蜕变 供图/校学生会

                一方大学的讲台,演绎着一堂堂精彩的课程,承载着一代代学子的梦想,这便是“为了明天”师范生课堂教学优秀奖评奖活动。追溯它的起源,是在1997年,香港“印刷大王”林光如先生来到华南师大,捐资设立“为了明天”教学奖,从此开启了“为了明天”教学技能竞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印刷大王”捐资百万
              上世纪90年代,高校毕业生包分配政策逐步取消,学校开始考虑设立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以适应中小学教师聘任方式的改革和社会对师范生授课实践能力的新要求。此时,经广东省政协牵线,省政协香港地区委员、香港星光集团主席林光如与华师建立起合作关系。
              林光如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分十年设立“为了明天”教学奖,共设优秀考生奖、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师范生教学技能优秀奖三个奖项。在1997年的首次捐赠仪式上,林光如亲手赠交本年度10万元奖金支票,教学奖也由此被冠名为“星光为了明天”。17年后,“为了明天”教学奖已成为华师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学竞赛活动。
              “教育对中华民族太重要。”2007年,在“星光为了明天”教学奖十周年纪念暨颁奖大会上,林光如称,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十年来一如既往地支持该奖项。林光如热心社会公益,捐资助学逾2000万元,影响了众多年轻学子的命运,华师历届师范生有幸成为获益者。

              模拟讲台见证学子成长
              “取名‘为了明天’,意即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明天培养优秀教师。”这正是17年的发展历程所追求的目标。截至2013年的第十七届“为了明天”,共有380名学子在讲台上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
              2000年一等奖获得者、物理系97级学生邹逸俊,如今已在汕头一中任教多年,深受学生的喜爱,还曾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回到母校汕头一中上班前,老师和校长都认识我。”邹逸俊这样描述比赛对自己的影响:“应聘时校方不是看你曾获得什么奖,而是看你上讲台后能不能讲。‘为了明天’这个讲台可以说建立了我的自信。”
              “从不同侧面看比赛,也见证自己在比赛中的蜕变。”2013年一等奖获得者、教育技术学系2010级刘志纯,今年又以学生评委的身份重新回到赛场,即将毕业的他,对比赛充满感情:“参加比赛让我用心地准备每一节课。”

              为了更遥远的明天
              从仅限大三师范生参加,到后来允许和鼓励各年级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参赛;从外界资助下的“星光为了明天”,到自2010年起学校全额拨款承办的“为了明天”——这些改变让人看到,“为了明天”也在一点点地打造着自己的“明天”。
              文理科不分家,注重考查创新能力,促进校内外比赛的有机结合;引入“微课”、将授课改为片段,开展国外教学模式的本土化……这些都是“为了明天”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明天”最引人注目的“明天”,还是一届届继往开来的师范生们。
              2000年,邹逸俊以课本没有涉及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伯努利原理》摘得一等奖;2013年,刘志纯又以紧跟前沿科技的《云计算的应用》捧得桂冠。“选择的主题要新颖、有创意,或选取经典,但举例要紧跟时代。”邹逸俊所述,大多数参加“为了明天”比赛的同学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这些未来教师们始终坚持对授课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也在不断地为“为了明天”注入生机与活力。(本报记者 胡载舟 吴启涵 张丹 陈欣欣)
              数字报链接: http://xiaobao.scnu.edu.cn/Content.aspx?id=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