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椒”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10多位青年教师围坐在教学咖啡吧里,品着咖啡,笑声不断,与国家级教学名师王万良教授开始了愉快的对话、交流……这是该校今年推出的“名师下午茶”活动,是专门为青年教师与名师零距离接触的又一个交流平台。
据统计,浙江工业大学35岁以下的“青椒”(青年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25%。如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摆在该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校长张立彬说:“一所学校的水平,不可能超越教师的水平而实现发展。我们全力打造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空间,让每一位优秀青年才俊在工大的沃土上快速成长。”
打造“草根”教学文化
在浙江工业大学,有一个QQ群“教学爱好者”,群里有600多位专任教师,全校400多位青年教师中,90%以上加入该群。教学话题成为群里聊天的家常:科研怎么和教学结合起来,怎么做教学设计,学生对我的课没反应怎么办等。只要有老师聊起来,总有群友们友好地回复,在线专家也不时出来“指点迷津”,或讲自身经历、或给建议、或提疑惑,在不停的交流中,话题讨论也越来越深入。
“良师、名师、大师的形成,正如蘑菇的生长,我们不必刻意去种,重要的是要去创造适宜蘑菇生长的土壤和环境”。秉持这样的理念,浙江工业大学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和工作特点,搭建了午间教学沙龙、教学论坛、名师下午茶、教学爱好者QQ群、教学技能比赛、微课教学比赛、教学示范课观摩、课例研讨、课堂教学改革专项项目等一系列平台,全方位建设教师的成长社区。只要教师愿意参与,这些平台随时开放,真正营造“草根”教学文化。
陈思,是化工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但凡看到校园网上公布的午间教学沙龙海报,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每期不落。“利用轻松的午餐时间来倾听、交流教学经验,把以前实践中零散的东西归纳、整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不仅大大减少了我在教学中摸索的时间,而且专家现身说法和面对面交流,比网络平台更加真实生动,更富感染力”。
开设多样化项目式菜单
为满足不同群体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共促进,浙江工业大学开设了类型丰富的项目式菜单,包括双语(全英文)综合授课能力专项培训班、教学潜能激发培训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项目等,努力为每一位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让老师够得上、愿意上。
学校正在实施的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项目,主要面向没有实践经历的新教师,将所有新教师的培养期又延长了半年,这半年专门在企业里锻炼,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机械学院教师董巧英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博士,目前在宁波一家电热电器公司进行实践锻炼,“我很快适应了,正在与3个部门一起,改善生产和管理系统。以后,上课有了活生生的案例了”。
目前正与董巧英一起进行实践锻炼的,仅机械学院就有40多位老师。这些年轻老师,在校园里读了20年左右的书,从校园到校园,怎么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学校将他们派到企业中去,采取挂职锻炼、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项目研究、顶岗工作等多种方式,并由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年轻老师不仅长了见识,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教学和科研也有了源头活水,实现了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局面。
国际化培养助腾飞
如今,“派往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已经成为浙江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国外研修的普遍共识。
浙江工业大学从2009年起启动实施了加快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的“朝晖计划”,鼓励青年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或研究机构进行高层次学术研修,学校“自掏腰包”每年资助30位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其中赴名列世界前100位的高校进修比例达70%以上,去年通过国家公派、省级各类出国进修项目和校级“朝晖计划”出国研修的青年教师达119人,为青年教师插上了飞向学术星空的翅膀。
通过“朝晖计划”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研究的浙工大机械学院青年教师肖帆很是受益:“学校用专门的经费,让我出国研修一年,是件双赢的事。对我而言,无疑开阔了国际视野,看到了我这个学科世界最前沿的实验室在研究什么、教学生什么。”
和肖帆一样,从2009年推出“朝晖计划”至今的7年间,浙工大已有200多位青年教师享受到了学校提供的国际化历练,他们正在成为学校教学、学术的中坚力量,逐步活跃在国内外各学科领域。
(编辑 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