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趟不一样的回乡之旅,看“苦孩子”许家印的初心

18.12.2018  17:11

  史记记载,西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留恋故土,表示“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由此“衣锦还乡”的说法诞生。

  数千年后的今天,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也显露出了浓浓的“故土情结”,这其中就有许家印这样的大佬。

  许家印回到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家乡父老见到他格外亲切。

  12月15日—16日,许家印和妻子丁玉梅陪着96岁高龄的父亲许贤高回到河南老家,在老宅子里和乡亲们吃了一顿饭,摆在桌上的地瓜、黑窝头、煮白菜萝卜、地瓜汤正是他40多年前的一日三餐。衣锦还乡的许家印,为何回到故乡还吃忆苦思甜饭?这或许与他少时的贫寒经历有关。正是这段经历,让大家了解到许家印回报乡亲父老、回报社会的初心。

  1958年,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可以说,在大学时代之前,许家印的生活和成长一直没离开过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少时的许家印,家境贫寒,这在他此前的讲话中可见一斑。

  “对于贫困,我是有非常深刻体会的。我1岁3个月的时候,母亲得了病,没有钱看病,也没地方看病,就这样走了,于是成了半个孤儿,从小吃地瓜、地瓜面长大的,穿的、盖的都是补丁摞补丁。”许家印还回忆说道,上中学的时候,一日三餐每餐吃一个地瓜、一个窝头,喝一碗盐水。到了夏天,天很热,黑窝头半天就长毛了,洗一洗继续吃。

  在堂屋和父老乡亲一起吃忆苦思甜饭。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靠着在贫寒中磨炼的意志和自身努力,许家印从家乡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自古以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乡土情怀,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乡贤文化,一直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许家印又成为一个鲜活的时代样本。

  尽管离家数十载,但许家印对年少时代的生活,尤其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将感恩故里一直深深地牢记于心。

  1998年,恒大成立仅2年,许家印就为家乡聚台岗村捐赠100万办了小学,并捐赠 580 万为村里修路,安装自来水和排水系统。

  2016年以来,许家印捐赠8000万元,为家乡建设了太康县医院高贤分院。目前,该医院已经建成交付。此次回乡,许家印现场决定,拟再捐赠1亿元,为医院添置先进医疗设备。

  与此同时,许家印还捐赠3500万,为家乡建立了一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基地,通过产业助力家乡扶贫事业。这一基地,目前已经帮助21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考察捐赠3500万建成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基地。

  许家印曾在讲话中提到,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因此他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始终牵挂于心。早在2000年,许家印就投入1亿元创办周口第三高级中学(原恒大中学)。目前已培养出15000多名大学生,其中300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2011年,许家印将这所学校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

  考察捐赠1.6亿建成的家印中学。

  考察捐赠5亿建成的家印高中。

  2016年开始,许家印又分别捐赠5亿和1.6亿建成家印高中、家印中学。此次考察学校时,许家印决定再捐赠2.5亿帮助家印高中扩建,同时再捐赠3亿新建一所高中,计划2019年9月正式开学。

  许家印在反哺家乡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初心扩展到了全社会。二十多年来,恒大累计纳税超2000亿,慈善公益捐款超115亿,每年解决就业260多万人。2015年12月开始,恒大无偿捐赠110亿整市帮扶贵州毕节市,到2020年帮扶毕节全市100多万人全部稳定脱贫。目前,已捐赠到位60亿,帮扶30.67万人初步脱贫。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许家印一直用这八个字作为自己人生的标尺。从企业做大做强开始,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忘桑梓,回馈社会,不断拓展社会责任的领域和内涵,诠释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注:此文属于21CN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