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际大事件之乌克兰危机:“新冷战”疑云折射大国角力

22.12.2014  12:36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1日,乌克兰民众在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集体纪念示威爆发一周年。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4年11月9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普罗哥菲耶夫国际机场冒出浓烟。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马佳佳)从基辅街头的示威游行,发展到暴力冲突;从总统“出走”、政权更迭,到国家分裂、“内战”炮火弥漫,乌克兰局势成为2014年国际社会关注焦点。导致这场危机的内外原因,以及危机发酵过程中折射出的大国角力新动态值得观察。

  2013年底,因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中止同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引发乌国内“亲欧”民众走上街头游行反对;2014年初,街头抗议发展为骚乱并愈演愈烈;2月22日,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被迫“出走”,乌国内反对派接管政权。随后,克里米亚“闪电公投”脱乌入俄;乌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宣布“独立”,基辅当局发兵“反恐”,乌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之间冲突不断。虽然9月相关各方在明斯克达成了停火协议,但事实上协议未能得到切实履行。此外,美欧与俄罗斯之间因乌克兰问题引发的制裁和反制裁风波愈演愈烈,乌克兰危机及其外溢效应深深影响着当今世界。

  一场源于国家发展道路之争的街头抗议急剧发酵,不仅导致国家政权“改朝换代”,还引燃了“内战之火”。究其原因,乌克兰危机的升级既因“内忧”也因“外患”。

  从内部原因看,乌克兰自独立以来,其20多年的转型发展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斗争不断,经济发展滞后,腐败痼疾难愈,社会不公现象明显,加之民众缺乏恰当的表达民意途径,动辄走上街头暴力抗议政府,更增加了社会动荡。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乌克兰经济经济连续18个月下滑,外债超过GDP的70%。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不稳定,无疑为外部干预打开了大门。

  从外部因素看,乌克兰因其地缘战略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始终是俄罗斯和美欧的争夺对象。在乌国内交火“热战”的同时,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博弈对抗更引发政治、经济领域一系列没有硝烟却愈加残酷的“新冷战”。乱局背后笼罩着浓烈的地缘政治色彩,充斥着大国角力的身影。

  随着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美欧和俄罗斯间的“斗法”也在日益升级。从美欧联合抵制索契八国峰会,到对俄金融、能源、军工等领域的数轮经济制裁,再到普京“以牙还牙”的强硬反制措施,双方围绕乌克兰问题的博弈从幕后走到前台。

  乌克兰危机把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拖入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对立状态。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就曾表示,目前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可称为“新版冷战”。俄总统普京18日在年度大型记者会上再次强硬回击西方称,俄一直面临来自西方的排斥和对抗,目前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建造隔离墙,“北约东扩和反导系统——难道这不是墙么?”他强调称,俄愿担当乌克兰政治对话中间人角色,推动乌克兰危机尽快解决,但俄方将一如既往、更加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自身权益被尊重的基础上同西方伙伴发展正常关系。

  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支持乌克兰自由法案”。该法案内容包括追加对俄大型公司制裁及授权对乌克兰提供军事经济援助等内容。俄罗斯方面对此深感“失望”,并称保留对“这一敌意行为作出反应”的权利。

  由此可见,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美、欧、俄间矛盾不但未见调和,而且又摆开新一轮较量阵势。同时,在乌克兰内部,各方关于东部地区地位问题分歧巨大。乌当局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但东部势力坚持“独立”主张,不肯妥协。乌国内的政治斗争、美欧乃至欧盟内部对于制裁俄罗斯各怀心思、俄与西方的轮番角力交织在一起,各方利益的盘根错节更增添诸多不确定性,大国间围绕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博弈未曾停歇。因此,目前看,乌克兰危机短期内难以妥善解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危机的解决也难以一蹴而就。只有相关各方保持冷静与克制,抛弃“恩怨”,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处理有关分歧,共同推进政治解决进程,危机化解的曙光才会出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