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设学生村小组促文明村风

01.12.2014  19:48
近年来,乐昌云岩中学结合山区农村教育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创设性地成立了学生村级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记者走进该中学采访。

校领导与老师到学生家中家访。

  近年来,乐昌云岩中学结合山区农村教育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创设性地成立了学生村级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记者走进该中学采访。

  探索农村德育教育之路

  在当前,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不少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回到家里放任自流,不爱劳动,也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出很好的效果。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为弄清原因,学校开始组织教师到学生家中走访、调查分析原因。云岩镇中学校长介绍:“经过调查发现,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每学期到学校开家长会的家长非常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主要在学校,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村里没有人出来组织学生们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农村社会教育已经严重缺失。

  找到原因后,学校开始寻找适合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的路子,最终确定以“构建立体式德育网络,全面加强学校教育影响力”为基本理念,设立学生村小组,以延伸学校管理半径。

  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活动

  有了思路,学校开始引导教师和学生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一些德育、学习活动。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名教师挂点,由挂点老师根据情况,制定适合的活动方案并开展。

  活动的开展丰富多样,有的组织在一起晚自习、相互提高成绩;有的定期组织全村学生及少儿打扫清理本村的公共卫生;有的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游乐活动。“如塘头岭村小组的学生们,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快快乐乐过新年》歌舞表演;开封村画眉山村小组学生们则利用暑假为村中小朋友们献上‘和我一起捉迷藏’游戏等等。”校长说道。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设立学生村级小组后,不仅促进了文明村风的形成,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还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

  云岩镇石冲村的学生受到村中“有钱就是理”的氛围影响,大部分学生总在比谁花的钱多,不讲道理。学校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邀请到镇、村干部一起,把学生家长会设置在石冲村,与家长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提高了家长和学生的认识,不讲学习、不讲道理的风气得到明显改变,孩子们也开始在村里做好人好事。

  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家校联系,提高了家长的认识,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也提高了学校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同时还协助政府做了一些诸如森林防火、新农保等方面的政策宣传。

  学校根据农村学校的现状,创新德育模式,让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也让尊师敬长、团结互助等文明风气在学校和村上逐步形成。不仅学生爱学乐学的风气有了好转,学校普九成果也得到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