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颠覆了中世纪绘画中程序化的神圣面孔, 把神请下神坛,赋予他们人性因素(组图)
这是乔托系列壁画基督(践行)救赎的一部分。救赎系列壁画与斯克罗维克礼拜堂的建筑内墙协调地结合为一体。《哀悼基督》描写的是《新约》故事中一个最为悲哀的时刻。他审慎恰当地运用光与彩,给场景增添了很强的现实主义感。这种独创性帮助提升了14世纪初期绘画的地位,使其能与建筑艺术平起平坐。
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约1266年—1337年),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被认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绘画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早年随奇马布埃学画,辗转于罗马、帕多瓦、那不勒斯等地作画,《最后审判》、《金门相会》、《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流传迄今的乔托作品都是湿壁画,所谓“湿壁画”就是一种趁着灰泥新鲜、还没有变干的时候就在上面执笔作的画。
《哀悼基督》
时至今日,意大利人依然相信是两个人开拓了他们的时代,一是诗人但丁,另一个就是画家乔托(乔托·迪·邦多纳)。乔托被誉为是划破黑暗中世纪艺术星空的“第一道曙光”,他的壁画打破了中世纪沿袭已久的死板程式,大胆探索与真实生活接近的宗教人物形象,是意大利绘画最早的革新者。《哀悼基督》便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哀悼基督》
乔托·迪·邦多纳
创作时间:1303~1305 年
尺 寸:183 × 198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维克礼拜堂
“他生而具有超群的想像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令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
—薄伽丘《十日谈》
“乔托·迪·邦多纳是新派绘画之父,正如薄伽丘是新体散文之父一样。”
—蓝尼·阿伯特(14世纪学者)
聚焦
天使
画面上哭泣的天使无助地四处张望。他们的激动慌乱与前面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前面的人物看上去如雕像般静止凝滞,已完全被悲痛湮没,目光都集中在耶稣身上。
树
无叶的秃树象征枯萎的知善恶树。树与耶稣的尸体相对,构成一条对角线,更强化了场景的荒凉感与神圣生命凋殒的悲哀。树还预示着对转世复活、生命再生的渴望。
构图
通过倾斜的石坡轮廓线,乔托将这些《圣经中》的人物推向壁画前景,强化了作品的情感力量,让观者感觉离事件场景非常切近。这条对角线还将画面上下不同的人物群组及观者结合到了一起。
圣洁的妇女
抹大拉的玛利亚正捧着耶稣的脚,这给形象静止固定的画面构图带来了强烈的真实可触感,并以此来暗示耶稣作为“人之子”的人性与人道。圣母抱住耶稣的身体,另外两名妇女分别托着耶稣的头、抓着耶稣的手,这些也是为了表现上述的效果与寓意。
坐着的人
前景两个坐地者厚重蜷伏的背影降低了画面的重心,并强化了这一事件场景的世俗真实性。这样的低重心前景使得画面中景的石头斜坡更突然,而且让观者感觉置身于斜坡隔出的空间之内,是事件场景的切近目击者,有一种参与感。
乔托生活的时代,正是中世纪的神学和禁欲主义趋于没落,人文主义逐步形成的时代。在欧洲国家中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城邦国中最繁荣的手工业、商业、文化中心。当然各种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新兴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乔托属于前者,他的画中也表达出革新的强烈愿望。
学习宗教画的乔托,厌倦了过去拜占庭僵硬的画法,乔托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乔托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也将过去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他创造逼真的现实场景,使宗教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发生。
《哀悼基督》是乔托为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维克礼拜堂所作的大型装饰壁画之一。这幅画的内容表现了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遗体从上面被放下时的情景。画面以左下角的基督与圣母为中心展开,基督四肢僵硬、苍白,圣母悲痛地把他搂在怀里,母亲痛苦欲绝的表情和基督冰冷僵硬的尸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位于构图中心的圣约翰,在绝望和愤怒中向后伸展着双臂,动作夸张而极富张力。两个神情哀伤的女圣徒用手轻轻地握着基督带着钉痕的手和脚,巨大的悲痛在静默中永恒。周边的圣徒都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基督,有的掩面哭泣,有的举手致哀,有的默默无语……画的上面,阴暗的天空中,回旋着赶来哀悼的天使,他们形态各异的造型和撕心裂肺的哭喊神态,把一种悲天悯人的痛苦表达得无以复加。画家所描绘的不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整个基督受难的真实场景。
在这幅画上,中世纪绘画带给人的那种平面抽象化的感觉消失了,人物也不再是程序化的一排,而是高低有别、错落有致。从精神层面看,乔托在画中把一个复杂而凝重的事件,用极为单纯自然的笔法表达了出来,他用“痛苦和悲愤”作为该画的灵魂,把画中的人物,包括天使都世俗化后统领在这一主题下。从而使人物亲切而自然,多了一种浓厚的人情味,更接近了自然的人性。可以说他基本上颠覆了中世纪绘画中人物程序化的神圣面孔,把他们请下了神坛,赋予了他们更多人性的因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乔托自然的人文主义情怀的流露。
从表现手法看,画家开始在平面中探索透视手法的运用,以及它的表达形式和空间效果,从而使画中人物显得浑厚、凝重而富有力量。这种具有实体感和雕塑感的造型方式,使画面达到了某种深度错觉的视觉效果。画中运用了多种色彩,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基督单调的苍白与周围各种色彩的强烈反差,突出了主题,也深化了人物形象。
乔托为重新发现自然世界导引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条新的道路,预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在建筑、雕刻与绘画方面的重大趋向,即通过自觉合理地安排空间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乔托创作的真实感,无论是空间的、形象的,还是情感的,似乎都能穿透现实生活的核心;在乔托的身上,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种种潜力都开始得到有意识的发挥;从乔托到马萨乔,然后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条“艺术”与“科学”的现实主义道路便由此展开了。
本版稿件据有画网、《艺术通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