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后重新洗牌:邓小平在政治角力中胜出

18.11.2014  18:32

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代表大会上(资料图)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1976年1月号的《诗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这首词汪洋恣肆、纵横万里,写于1965年5月,距作者初上井冈山的1927年,时隔三十八年。而词作正式与世人见面的1976年,离今天也刚好是三十八年。

1976年,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年份。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头就涉及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剧中“接班人”华国锋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热议: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布置的重要任务。

毛泽东去世还不到一个月,“四人帮”便束手就擒。中国当代社会的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毛泽东生前“布置”过这一重要任务。但毛泽东对“四人帮”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倒是千真万确,他曾在多个场合对“四人帮”提出批评。只是,这些批评是否严重到要抓捕他们的地步呢?

“九一三”后重新洗牌

十年“文革”期间,作为执政党的中共经历了两次严重的“接班人”合法性危机。第一次是1971年“九一三”林彪外逃事件。

“文革”之初,林彪是毛泽东最为得力的支持者之一,“文革”走向全面内乱,林彪的推波助澜起到极为恶劣的作用,期间不少著名“话语”,比如“天才论”、“政变经”、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等,都出自林彪之口。

随着“文革”不断深入,江青、张春桥与林彪既有通力合作,也有互相拆台。林彪事件后,江青势力一步步扩张,到王洪文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时,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逐渐形成“上海帮”,也就是“四人帮”。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对年近78岁的毛泽东打击极为沉重。此后,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而经此突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文革”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怀疑开始取代狂热,毛泽东对之不会不有所警觉,也不能不抱有戒心。

毛泽东一方面恢复了部分老干部的工作和政治待遇,另一方面为防止“文革”遭到否定,他对“四人帮”也显得愈发倚重。林彪垮台被描述成“文化大革命取得的又一个胜利”。在随后进行的“批林批孔”运动中,继续推行极“左”路线并演化成“批林批孔批周公”。

对周恩来的批判,也导致“四人帮”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毛泽东尚能视事之时,他们还有所依靠,一旦毛泽东不在,局面如何变化就不好说了。年迈的毛泽东亦有为难一面——要维护“文革”政治和思想上的合法性,就不得不依赖于“四人帮”,可是“四人帮”除了执行极“左”路线和胡作非为外,实在不具备真正的治国能力,要维持偌大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基本运行,根本不能指望他们。

对实际上尖锐对立的“两派”,见惯政治风浪的毛泽东,不断努力进行平衡和再平衡。

于是,下放江西“接受改造”三年多的邓小平,经周恩来居中安排,于1973年初回到北京,被一步步推到前台。

起用邓小平,使“四人帮”的所作所为受到一定压制。整个1974年,毛泽东多次批评了江青。在3月20日给江青的信中,毛泽东写道:“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八十一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请你考虑。”

7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直截了当提出告诫:“江青同志,你要注意呢!别人对你有意见,又不好当面对你讲,你也不知道。不要设两个工厂,一个叫钢铁工厂,一个叫帽子工厂,动不动就给人戴大帽子。”又跟与会者说:“她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中央有个“上海帮”,并且表示,江青不代表自己,“总而言之,她代表她自己”。

尤其在当年10月“风庆轮事件”(编按:“四人帮”借国产远洋轮船风庆轮返国一事,发动针对周恩来、邓小平的所谓“洋奴哲学”“卖国主义”的大批判)发生之际,先是王洪文赶赴长沙向毛泽东诬告周恩来、邓小平,江青又于11月12日写信向毛泽东提及“政府的人事安排”。这都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度不满,当日即在江青的信上写下严厉的批示:“不要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

一个星期后,11月20日,毛泽东再次发话:“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作委员长,她自己作党的主席。”

在路线政治斗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每一条来自拥有绝对权威的毛泽东的意见,显然都十分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