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九一八”纪念日]居安思危 建设人防
结合绿道建设人防疏散地域
三军列阵,礼炮齐鸣;铁流滚滚,战机翱翔!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三军将士迈着矫健的步伐,驾驶着铁甲战车和雷霆战机,庄严接受了祖国和人民检阅。
只有强大的国防,才有和平的环境。中国为保卫领土完整维护和平正义而加强国防建设,让国人倍感自豪,也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其实,除了在阅兵场上展示的诸多“利器”,还有很多隐蔽在地下的人民防空工程没有亮相。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防空为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使命任务做出很多努力,被誉为对抗信息化条件下空袭的“地下长城”。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20世纪70年代毛主席的号召,掀起了人民防空建设热潮;80年代初,人民防空自觉服从经济建设大局,走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民防空在应战、服务、应急上发挥了独特优势。经过60多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近1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人民防空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人防,就没有战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我们再一次敲响警世钟,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强我国防;居安思危,建设人防。
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广东人防系统以人民防空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入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指导,牢记使命,勇担责任,科学筹划,真抓实干,默默构筑“地下长城”,在加快人民防空全面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什么要建设人民防空?
人民防空是指动员和组织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其宗旨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现代空袭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独立的战争形态。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42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持续进行了38天高强度空袭。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长达78天的科索沃战争,北约部队炸毁南联盟桥梁、铁路、公路、工厂、学校、商店、通信和电力系统,造成1800多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2000多亿美元,削弱人民抵抗意志,迫使南联盟就范,成为第一场依靠空中打击达成战争目的的典型战例。2014年8月8日,美军先后出动大黄蜂式战机和无人机,从波斯湾布什号航母上起飞,向伊拉克北部实施定点空袭,再一次让世人见识了其惯用的空中打击招法,同时也让世界各国将目标视线再一次聚焦到国家空防安全上。现代高技术战争,拉开战幕的常常是空袭与反空袭。
侵华战争中,日军对我进行了大规模轰炸,造成数以万计的群众死伤。以重庆为例,1941年6月5日晚,日军轰炸,住在校场口18梯天然隧道附近的群众纷纷涌入洞内,原本仅能容纳1000多人的山洞却挤进了近万人。由于山洞没有配套的人防设施设备,洞门关闭后空气不流通,加之躲避空袭的百姓秩序混乱,前推后挤,在洞内隐蔽的近万名居民窒息致死,酿成“大隧道惨案”。1937年9月至1939年6月间,日寇共空袭汕头地区近400批次,炸死炸伤我同胞1300多人。
战争潜力虽然平时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战斗力,战时却能根据需要迅速转化为实际战争能力。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空袭,人民防空工程仍然是最基本的防护手段。人民防空能有效保存国家经济潜力;能有效保存人力资源、稳定民心士气;在城市建设中也有多重作用。比如,城市中的重要交通、通信、电力、水利、仓库等设施,是重要的国民经济资源,通过合理的分散布局,尽可能地下化,严格地伪装保护,积极组织抢救、抢修等,将空袭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可以说,人民防空是对抗空袭的城市“盾牌”,是“不带枪的国防”。
人民防空的使命任务有哪些?
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是新形势下人民防空的使命任务。战时防空是动员和组织群众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这是人防的根本使命和首要任务;平时服务是利用人防战备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急支援是参与政府应急管理行动。
战时任务主要指遇到有空袭征候和遭受空袭时,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行动,可用“鸣”、“走”、“藏”、“消”来概括。
“鸣”,即鸣响防空警报,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件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隐蔽的基本手段。
“走”,即在战前和战时,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和物资向疏散地域(基地)和应急避难所疏散,减少敌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保存重要生产能力,减轻战时城市负担。人民防空疏散必须根据国家发布的命令实施,任何组织不得擅自行动。
“藏”,即根据防空袭警报信号,就地就近利用人防工程、地下室、隧道等地下设施或山地、树林等地形地物躲避敌空袭。
“消”,即是在敌空袭时和空袭后,组织人防专业队和城市居民迅速采取抢险和自救互救行动,消除敌空袭后果,以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全省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
指挥通信▶▷
随着世界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战争空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卫星定位,实施超视距、高精度、高强度打击成为了空袭主要的样式,人民防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成了集指挥控制、情报、通信、警报、监控于一体的人防指挥信息保障平台;省、市均建立了人防固定和机动指挥所,建成有线、无线与卫星通信相结合的信息保障系统。目前,地下、地上、机动“三位一体”的指挥所格局基本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防护能力不断提升。
人民防空警报通信系统,是用于保障传递和发放防空、防灾警报信号的专用通信网络系统。它由警报控制系统和警报器两部分组成,具有分布广泛、平战两用的特点。警报控制系统实现多种手段控制,报知手段不断完善,警报音响覆盖率不断提高,目前,全省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警报报知能力跃居全国前列。
由“矮窄小”变“高宽大”
防护工程▶▷
人民防空工程也叫人防工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的人防工程多为一些简易防空壕、防空洞,面积小,抗力低;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省军民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群众性的修建人防工程的热潮;改革开放后,有规划地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和城市建设修建大型永久性人防工程;近年来抓住全省城镇化战略加快发展的机遇,强力推进防护工程向县(市、区)和中心镇街延伸。
“十一五”期间,全省人防工程增量超过了过去50年累计面积的总和。“十二五”期间,防护工程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5年,全省人防工程总量稳居全国之首。
我省积极推进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努力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节约土地资源、方便群众生活、建设友好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悉,全省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率达90%。各市坚持平战结合积极开发防空地下室平时的商用、文体、休闲等功能,不少大型人防工程已成为城市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省内的地下车库主要由人防工程提供,有效地缓解了地面车位紧张情况,形成了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新局面。
疏散地域一般距城市30-80公里
人口疏散▶▷
人口疏散,是指在战争或灾难威胁的情况下,将人口分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在安全地区的行动,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城市防空袭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口疏散地域建设主要包括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热、供气、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物资储备供应以及其他配套建设。一般距离城市30-80公里,同时要避开主要空袭方向和重要目标,特别是遭袭后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目标。
近年来,广东人防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加快推进人防疏散地域(基地)建设,提升人防综合保障能力。如结合绿道建设,选择交通便利、便于疏散的地域作为人防疏散地域(基地),既便于平时休闲应急避险,也便于战时防空疏散。目前我省已有19个市完成了结合绿道建设人防疏散地域的选点挂牌和投入资金建设,是我省人防建设的“名片”和“亮点”。
小知识
如何识别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一般都悬挂了人防标识牌、指示牌以及人防通道的使用说明。一些电梯通道还悬挂了人防温馨提示,给居民提示附近有防空地下室。最简单的识别办法,就是看出入口的防护密闭门,每一个人防区域对外出入口都安装了人防防护密闭门,战时关闭,平时可打开供车辆、行人进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铁、城际轨道交通地下部分、城市地下快速干线、部分过街隧道和其他地下工程都兼顾了人防需要,战时具有防护功能。
人防工程防什么?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人防工程强调综合防护能力。它包括对核、生、化武器和常规武器以及空袭造成的各种次生灾害的综合防护。当前,已建成的大量人防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敌方中低强度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袭击。而且,“结建”人防工程每个防护单元的给排水、通风、电气均自成系统,独立运作,可以保证一个防护单元遭遇空袭破坏时,其他单元能正常运转,最大程度保障人员和物资安全。
哪些是重要经济目标?
新形势下,人民防空以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为重点。重要经济目标一般指重要工矿企业、科研基地、桥梁、铁道、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战备物资仓库、储罐、发电厂、配电厂、水库和供水、供热、供气设施等等。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和战争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全重要经济目标,既可减少战争损失,又可提高战后重建和恢复速度。
如何识别防空袭警报信号?
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
预先警报:
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1个周期,表示空袭即将来临。
空袭警报:
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1个周期,声音较预先警报急促,表示空袭马上就要发生。
解除警报:
连续鸣响3分钟,表示敌人1个波次的空袭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