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运作

06.08.2014  18:07
今天“乞巧”,不只是为了对农耕文明的缅怀,对传统手工艺的抢救。在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中,为中华传统文化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发挥“粤人重巧夕”的精神,继续在“”字上下功夫,作文章,注入新的元素。

——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211期

  时间:2014年8月2日上午  地点:中山图书馆

  主讲嘉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春生

   七夕不是情人节

  牛郎织女是夫妻,不是情人。前年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中国没有情人节》,情人是外来的,包括外国人,虽然他们有情人节,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情人也是不道德的。在广东,情人是要浸猪笼的,把你装在猪笼子里浸到水里去,这是不好的。

  大家可能还记得,前年在纪念戴安娜过世十周年的追祀会上,英国皇家发表了一条声明“禁止卡米拉参加”。为什么呢?她在戴安娜还健在的时候就渗入了这个家庭,因此她是不道德的。所以她不能参加戴安娜的追祀会。可见,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可以有情人,但是,他们也认为情人是不道德的,用我们中国的话说,那是婚外恋。

  七月七日正好是南朝李后主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李后主有些人可能印象不是很深,但是有两句话可能每一个人都听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的作品。是他在七夕节他生日那天感慨自己的国家,国破家亡,所以写了一首《虞美人》,“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何时了”,最后两句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朝皇帝看到这首诗以后,决定给他一杯毒酒赐死,他喝完就走了。为什么?因为那个皇帝想霸占他的后宫,所以把他弄死了。这天既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所以这个日子是非常悲戚的。

  我们现在年轻人想恋爱,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节日。比如说少数民族的3月3日也是一个恋爱的节日,如果你用七夕节这一天也可以,叫做爱情节也可以,叫做恋爱节也可以,何必一定要情人节呢?中国没有情人节,情人节是国外讲的,是婚外恋。

   南北两个“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我们国家在2006年给甘肃省西和县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10年又授予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以及广州天河区珠村命名为“乞巧文化之乡”,这一南一北都是乞巧文化之乡。我现在就把这两个乞巧文化之乡的一些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前年去了甘肃,参加了他们的乞巧文化节,看了他们的表演,感受很深。广东的乞巧文化也办得很热闹,这两天珠村正在开展有关乞巧文化的活动。

  甘肃乞巧文化的活化石。甘肃的乞巧文化保存的很完整,一开始迎巧、拜巧、送巧都有,并且是载歌载舞,是活的,都是小姑娘在表演。

  湛江的乞巧。湛江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在这里表现。人龙舞、傩舞、雷州歌、石狗都有,这是湛江非遗项目的集粹。

  望牛墩传统的摆贡案,这是用一颗一颗的米粒粘成的,相当精致。

  广州珠村这几天很热闹,那里专门有一个乞巧博物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6年命名甘肃省西和县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10年又授予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同样的称号(该市为市管镇建制),这一南一北,双星辉映,各有特色。“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在甘肃陇南敬巧娘娘,把巧娘娘请下凡。我们做乞巧工艺品,这两者都在一个“”字上下功夫。我觉得这两个乞巧之乡各有特点,一个融入了民俗生活,随着民间节庆与时俱进;另一个巧在创意,进入校园,与教书育人代代相传。所以我想从这两个乞巧之乡的典型来说明一下弘扬乞巧文化在当代有什么意义。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