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曾引用对联式段子批“文山会海”无人落实
官场段子,从来都不止一面。
一方面,它释放了社会压抑情绪、促进了交往、娱乐了大众,有利于舒缓民情,营造和谐社会;
一方面,它却借助宣泄性叙述,在嬉笑怒骂间表达个人和群体的解构性意识,对社会主流舆论构成腐蚀;
一方面,它还是舆情的放大镜,直指转型过程中一些官场现象、生态、甚至病灶所在,值得认真关注与研究。
官场段子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片面的看待它。基于此,就有了本期策划“‘段炼’官场”。
炼,是提炼、是锤炼、是洗炼。
面对段子狂欢,只有在承认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正确引导、积极纠正,才能实现官民的双赢。我们希望官场段子,最终成为淬炼官场、砥砺前行的“磨刀石”。
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现象,段子,不仅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一种凝练的智慧,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都为表达一种社会情绪。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的勃兴,段子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写段子、读段子、转段子,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两条段子,尤其是官场段子。
著名作家王蒙就曾调侃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经典文学作品传世,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能留给后人什么?恐怕只有小品和段子了。
其实,中国人好像一直有讲段子的传统。《论语》不就是段子么?一句一句,各有各的微言大义。从古代采诗官搜集的民谚、歌谣,到文人编撰的“杂纂”、对联,再到现代的顺口溜,这些都是不同形式的段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是段子的“朋友圈”。
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现象,段子,不仅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一种凝练的智慧,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都为表达一种社会情绪。
从民谣到段子
民谣等古代段子的发达,从历史上那些在街头巷尾流传的顺口溜、打油诗中就可见一斑。比如东汉末年咒骂权臣董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民谣小调。
如果往久远了追溯,《诗经》里的许多作品,如《硕鼠》、《伐檀》也可以算是最古老的民间段子,只不过经过了文化人的加工整理罢了。
如今,段子简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了。
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就曾在《人民论坛》刊文称,有一次去北京参加一个相当高级的评委会,评委中有个女高官,在座的专家学者却没有几个人跟她熟悉,讨论会场变得拘谨、沉闷,大家都不自在。
不一会,大家的手机都有了动静,原来是那名女高官给每个评委都发了一个轻松的段子,谁读完段子都得抬头看看她,彼此会心一笑。会场气氛立刻轻松自在了,讨论变得热烈起来。大家从心里赞叹那名女高官智慧、随和,把段子用活了。
小段子、大能量,尤其那些具有官箴意味的段子,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即便现在仍具有借鉴意义。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期间,就给当地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这副出自清朝一名知县的段子化对联,据当地官员回忆称已经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他们都对这副对联的深刻内涵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地官员称,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就曾在对联前驻足伫立,凝视品味,良久思忖后说:“咱们都是百姓啊!”
这类段子,从古到今不少。清代学者申居郧就有这么一句话:“做官时,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有此官。”这与“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更直白的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出自《徐九经升官记》的台词,已经被不少官员奉为官箴。
有幽默,更有民意
段子直接反映了民众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其感情更为直接、强烈。
去年年底,习近平在庆丰包子铺排队买包子后,中国青年报社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月度舆情指数”称,此事位居舆情满意度第一名。
“指数报告”还称,有民众在盛赞之余编排了段子:“习总买包子有深意,庆丰就是两袖清风、炒肝就是炒干部、芥菜就是戒财、猪肉大葱馅就是一清二白、21元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要将反腐进行到底!”
中国青年报发文对此解读称,这凸显出民众对本届政府的最大信心来源:反腐。
段子另外一个特点在于讽刺。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到,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不会说话。有的同志自嘲: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领导干部不会说话成为当时热议的焦点,当时有媒体称“可谓振聋发聩”。
2011年,习近平在讲话中又引用一副对联形式的段子,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
习近平说,这是对“文山会海”的讽刺。随后,《求是》杂志将此讲话刊登,各地纷纷学习。
如何用段子来反腐
“风闻言事”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一种工作方式。自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式确立以来,它就作为一种重要的监察举报方式而在古代一直存在。
通过这种方式,御史等监察官员能获悉大量的案情和作奸犯科的事实,从而有效地发挥监察职能,因为段子落马的古代官员不少。
宋太宗朝时,赵昌言担任枢密副使,陈象舆、董俨担任盐铁副使,三人同年所生,又都是朝中高官,自然形成了个小圈子。这几人每天晚上都在枢密院喝酒聊天,下棋射箭,好不开心。
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得有点晚了,到了宵禁时间。兵丁看一伙酒鬼骑马在街道中乱走,拦住马头,要求出示证件。陈象舆一甩手就给了士兵一鞭子。
巡查士兵个个气愤。第二天,都城大街小巷就流传着一句段子,叫做:“陈三更,董半夜。”
不知怎么,这还传入宫廷,被宋太宗知道了。宋太宗很生气。从段子看,三人经常违犯宵禁政策,严重影响朝廷形象。不久,三人都被降级外放。
不独古代,其实在现代也有因段子而被调查的官员。
湖北省巴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03年,该县原国土资源局矿产管理股原股长彭侠,大肆贪污索贿,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疯狂敛财共达54万元,创下了该县官员腐败之最。
彭侠的落网非常偶然:该县一名检察官席间偶尔听到一名煤矿老板讲彭侠如何赌博、嫖娼和养情人的段子,心中却疑云顿生:一个小小的股长,怎么会有那么多钱“潇洒”?
后来,该名检察官通过初步了解,掌握了一些线索,并向检察院领导汇报。
2004年3月18日,巴东县检察院成立专案组,对彭侠立案侦查。当年年底,彭侠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一夕落马,有关他的段子就会呈现井喷。舆论狂欢的良莠不分,有压抑后的真实喷发,也有报复性的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