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小康故事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05.07.2021  21:43

  “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

  “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

  “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

  ……

2020年9月2日,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上花村的农民在收获水稻。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一次次考察,他常常揭开贫困户家的锅盖,了解老乡什么;一次次调研,他深入田间地头,看庄稼长势、听农民心声;对于浪费粮食的问题,他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百姓吃饭大于天

  一把麦子一碗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重量。

  50多年前,在陕西梁家河插队时,他亲眼目睹过民生之艰。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春耕时,家家户户把仅有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

2020年10月21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收割机在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几十年来,乡亲们能“经常吃上肉”的质朴心愿,习近平一直惦念在心。

  在梁家河,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

  在福建省福州市任市委书记时,他得知平潭渔业资源枯竭,渔民吃饭困难,马上召集民政等有关部门,拨了60多万斤粮食,坚决不让老百姓饿肚子……

  一个小小的玉米团子,看似并不起眼。

  在陕北插队时,习近平看到老百姓吃的是更差的糠团子,就用他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这让一起劳动的老乡非常感动。后来,当发现老乡并没吃玉米团子,而把“真粮食”留给壮劳力和孩子,他心里触动非常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河北省正定县曾是有名的“高产穷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000多万斤。有些地方交了征购,农民就没了口粮,只好到其他县买高价粮。

  习近平到正定任职以后,下定决心要让人民喘一口气——老百姓都吃不饱了,还不敢实事求是?于是他就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商量,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经过反映和调查,国家征购减少了2800万斤,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话语平和,却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