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文艺生活:是邓丽君粉丝 看过《教父》
习近平
习近平的文艺生活
领导人在工作之余听什么歌曲,看什么书和电影,是其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另类写照。但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点将自己的文艺生活拿出来和大众“分享”,当然也自有其背后的选择逻辑。
实习记者_徐佳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收看春晚也是一样,国家主席亦不例外。网民接力发掘马年春晚的“吐槽点”,而习近平则用春晚的节目抒发自己的情怀。
2月7日,在外访俄罗斯、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间隙,习近平接受了当地电视媒体的专访,在回答“担任国家主席的个人感受”这个问题时,习近平提到了春晚。他选择马年春晚“催泪”名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自己忙碌生活的注解。
习近平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展露文体情怀。这是一位讲话喜欢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和民间俗语、对俄国文学有所造诣、看过不少美国大片、对流行事物有所把握、并热衷足球和游泳的中国男人,他的“文艺范”已被外界所熟知。
而事实上,领导人在工作之余听什么歌曲,看什么书和电影,是其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另类写照。但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点将自己的文艺生活拿出来和大众“分享”,当然也自有其背后的选择逻辑。
就在习近平接受外媒专访的前一天,2月6日的《新闻联播》就已选用《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结束配乐。这是《新闻联播》在2014年的创新:特定的节日里,严肃的新闻主播会在节目最后用温情口吻播诵一段“心灵鸡汤”,被网民戏称为“彩蛋”,而选择具体的某段歌声而非传统的和声配乐,更是“彩蛋中的彩蛋”。
不难理解,“贴地气”的文风要求和《时间都去哪儿了》对“孝道”的抒发,是主席这次“点歌”的背景之一。
“老大哥”的烙印
在7日进行的专访问答中,时髦歌曲引出话头之后,习近平接着说,“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又举出了一串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
能将这些文豪的姓名全部对号入座,显然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而习近平的水准则是“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都记得很清楚”。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显露出对俄国文学的熟悉。一年前,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首次外访,目的地同样是俄罗斯,同样在接受俄国媒体访问时,他就曾提到过这些名字。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还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来阐释自己的历史观,“历史的道路……有时穿过尖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引经据典本是演讲学的基本功,而多次熟练地提及俄国文学,则显示出习近平这代人成长经历中成色深重的“苏联老大哥”烙印。
其实,在外事场合提到与东道国的文化渊源,是领导人交际手段的体现,而中俄关系在习近平上任后的持续蜜月期,则使得对共有文艺经验的赞美更加意味深长。
比如,谈到《喀秋莎》等俄国民歌,习近平曾对普京说,“中国人差不多都会唱这些歌,也算是中国民歌了。”
对俄国文艺作品的熟悉,可以看成是中共近几代领导人的成长经历中的共同印记,比习近平年长11岁的胡锦涛就曾在台上演唱过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文艺外交
国家领导人对文艺作品的最初记忆,或与少年时的意识形态有关。而当他们在出访与本国存在分歧的国家时,用“文艺”拉近距离、展现自己的开放色彩也是一种尝试。
这一点上,比胡锦涛年长16岁的江泽民表现得更为出彩。在名为《越过太平洋——江泽民主席97年访美》的大型纪录片中,透过镜头,人们看到江泽民弹奏夏威夷吉他,并邀请州长夫人演唱的画面。这样的文艺功底,得益于江泽民“曾经在1945、1946的大学年代经常喜欢玩夏威夷吉他”的艺术熏陶。
纪录片的同期声点评称“江主席多才多艺,可亲可敬的现代领袖形象加深了美国公众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的兴趣,也让华人华侨备感亲切 ”。
截至目前,习近平还未在公开场合做过类似表演,不过,来自美国的文艺作品,他显然有所接触,青壮年时期的习近平就看过不少美国电影。
在2012年初那次重要的对美访问中,习近平曾回忆起1985年第一次访美的细节。时任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他和美国房东的女儿有一段关于美国电影的对话:
“您看过美国电影吗?”
“我看过的美国电影有《猎鹿人》、《教父》等。”
此外,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碟中谍》也曾进入中年习近平的观影名单。
这些美国电影对他产生过何种具体影响,外界无从得知。曾有外电报道,习近平对美国电影的评价是“美国人有很明确的价值观,对好坏有清楚的界定。在美国影片中,通常是好人得胜”。
有一点可以明确,在2012初的这次出访中,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人每年可以多看到14部美国进口大片。
当时作为“副主席”的习近平,除了谈到美国电影,也到洛杉矶看了一场NBA比赛,又和篮球明星“魔术师”约翰逊、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