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藏家也在为此埋单

27.02.2015  13:30

梵高1889年所作的《鸢尾花

今天的新富人就是昨天的穷人。梵高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创下天价,因为他们提供了其他画家所没有的一种用品:乡愁。

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对于老大师作品的价格,德加、莫奈、雷诺阿、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和马蒂斯的作品似乎很便宜,对于美国的主流趣味而言,这些作品也更为现代、更时尚、更有吸引力。1983年,在哈夫迈耶拍卖会上,德加的作品拍得374万美元,但这一价格很快就黯然失色;1984年,克拉克勋爵的后期透纳作品《福克斯通海景》(Seascape Folkestone)以1010万美元卖出;1985年在佳士得,温伯恩勋爵(Lord Wimborne)的一幅罕见的曼特尼亚作品《麦琪的朝拜》以1040万美元卖出;1986年在苏富比,伦勃朗的一幅肖像画《穿金边披风的女孩》(Girl in a Gold-trimmed Cloak)以1030万美元卖出。但出现在拍卖会上的老大师作品的质量在下降,交易商也在大声抱怨供应不足,而印象派和1900年至1930年间的巴黎画派最好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仍然在私人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拥有低息贷款的投机者只有一个方向可去。1870年之后,艺术世界开始进入新的价格空间。在1986年,事情还不是很清楚:法国印象派是否会取代18世纪的英国画派,成为前所未有的、最昂贵的艺术流派。但到1989年,一幅五流的毕沙罗作品已经比一幅一流的约书亚·雷诺兹作品要贵十倍。在1990年,梵高最好的作品比雷诺兹最贵的画要贵两百倍。

从1987年12月到1990年5月,在纽约和伦敦举行的每一次印象派和现代派拍卖,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都会带来价格的上涨,引发人们新的兴奋——以至于像阿斯加国际这样的日本交易商有时会出现在拍卖现场,不加区分地竞拍第一流和第五流的作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