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美且行且留住 有传承也要向自然学习
89岁的翁清莲瞧见建筑师王澍经过家门口时,觉得他蛮面善。
老太太没事喜欢倚门而坐,凝望一成不变的风景。大部分时间,过路的,是她熟悉的邻居,很少看到陌生人。
印象中,这位身材微胖、戴着眼镜,笑起来挺和蔼的中年人,已经来过咱们村子几次了吧。
衢江区举村乡翁源村位于乌溪江库区,是整个衢江区最偏远的小山村,坐汽车出村子,光盘山公路就得走上一个多小时,翁清莲几乎没有踏足过村子以外的地儿。
翁清莲不知道,她觉得有点面善的中年人,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而且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到此地。
美,更要有人气
翁源村的历史可溯至宋朝。《翁氏家谱》载:宋淳熙甲午年,翁氏的先人翁甲公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迁移来此,选中这三面环山、林泉丰美的地方定居下来,又因为村系一坑之源,故名翁源。
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仿佛没有觉察到岁月流逝,保持着传统而自足的生活方式。他们友善淳朴,对陌生人无戒备之心。民居常常是大门通敞,经过一户人家,如果主人家恰好倚在门前,他会热情邀请你进去坐坐,喝杯清茶。
王澍与他的团队不想破坏这样的生活形态。“这里,有一种乡愁的韵味。我们的规划,要吸引城市人来,但不能打扰村民的生活。”团队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杨骞说。
你想寻找的是什么?这儿没有喧嚣,但也不寂寥,似乎能抓住乡愁的一点点影子,但是不细细体味的话,转瞬即逝。
按照王澍团队的设想,翁源古村落在保护中提升,提供一定数量的民宿,但不接受蜂拥的游客,只能接待预订的客人,游客来乡村休闲体验建议三至五天。
试想一下,清晨,和步履蹒跚的村中老人一起,放慢节奏,在外来的“流动菜场”购上一把新鲜蔬菜,回去过水一捞,下碗小面。午间,到晒谷场上和村人一起翻翻稻谷,看溪水里鱼儿自在嬉戏。晚间,享受大山里的沉静,当然还有虫鸣声声伴入眠。
“吸引游客进来的业态,也是希望村民能得到一些收入,这样有利于他们保持不变的生活方式。”杨骞说,村里留守的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放手不管,几十年后,古村就会消逝在记忆中,“如果年轻人全离开了,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寻找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村里也能取得不错的收入,这样古村的人群才不会流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