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香港也举办年度大型书展,奔跑于两地的“书迷”称南国书香节可向香港学习
“我想找一些日文版的新书,哪里有呢?”广外大二学生许苓在南国书香节会场向工作人员咨询,得到的回复是,“我们也不知道”。昨日是书香节进行的第四天,许苓在场馆内转了好久,最终无所获。她说,“上个月去香港书展,每位观众都有一本清晰的导览册”。
广州与香港,两个毗邻的城市,在接连的两个月分别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书展。奔跑于两地的“书迷”,常常会进行比较。昨日,南都记者随机采访了他们。不少人认为,南国书香节在某些方面确可向香港书展学习。
导览服务 可否更细致?
书香节诞生于1993年(前身为“羊城书展”),与生于1990年的香港书展,属于“同龄”。然而细心观察,许多读者会发现,两地书展的门票管理细节上的不同。
“香港书展是要收门票的”,书迷许苓说。据悉,香港书展针对不同的群体,门票10元-25元港币,而南国书香节的门票则完全免费。
“唔使钱,当然好啦!”采访中,大部分读者认为,书香节已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更有吸引力。但也有读者表示,收费更符合经济学原理,有助于改善展会的服务。
比如“导览手册”,许苓表示,“香港书展现场会给每个读者发放小册子,展会的平面图、书籍的分布和现场活动时间表一目了然”。不过,南国书香节则没有这样的小册子,观众只能从展馆门口的大板上查看或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但书迷们反映,“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模糊或者不全面的”。
展陈书籍 可否更具特色?
每年的书香节,省内外的各大出版商和书店均使出浑身解数,畅销书、古籍、人文学术等分门别类。今年,整个书展动用了广州琶洲展馆B区一整层的5个展馆。从展览规模来看,南国书香节是香港书展所不能比的。
不过,也有读者提出,在图书种类的广泛度上,书香节可以向香港书展学习。“很多书商在书展上,其实还是在做平时的事情——— 摆卖各种图书,连一句广告词都没有。有些书甚至在书店里已经卖了好几年。”从事广告设计的陈林明建议,“书香节应该更有营销意识”。
陈林明说,今年的香港书展特设“香港年度作家董启章”专区,“一看就很有港味”。“专区布置得像展览一样,有董启章的文学作品、插画,还有改编自他作品的剧场录像、剧场海报和道具等,还有特制的纪念品”。
统筹:南都记者 黄怡
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瑛 实习生 林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