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伪连绵不绝是因为“正派人”不应断人财路?

23.12.2014  01:43

沈周明明看出这不是自己的手笔,但是却从来不说穿,“欣然为书”,一点也不计较。但是写下这段故事的人把它作为沈周的高尚品德加以颂扬的,丝毫没有认为其中有何不妥。

近些年中国的书画市场十分活跃,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最尖锐并涉及书画家(包括家属)和投资者,即买卖双方利益的便是书画市场中伪品充斥的现象。古代的大量伪作已经够鉴定家们头疼的了,现在社会上还不断地制造出新的伪书假画来。几乎可以这么说,凡是某位书法家、画家,只要一有点名气,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有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并进入了市场,马上就会有伪作随之面世。

书画仿作并非始于当今,古已有之。唐代张彦远所著的《法书要录》一书中就有一段说及此类事: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同时期有一个叫张翼的人,专门学写王羲之的字体。一次王羲之拿着张翼写的字,端详良久,才发现不是自己写的,还说“小子几欲乱真!”这样哭笑不得的话。可见张翼临仿手段之高明。当然仿作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人是为临摹学习古人的技法,有人是为珍贵古书画留下一个副本,当然还有不少人是为了谋取利益。张彦远书中所举的例子,说明古代书画仿作乃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的名作,但全世界公私收藏共多达60件摹本及仿本。图为台北故宫收藏的清代陈枚等绘制的作品。

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书法和绘画作品顺理成章地进入市场成为了流通的商品,许多书画家也以出售自己的艺术品谋生,书画作品有了经济价值。由此,书画作伪的现象就变本加厉,愈发不可收拾,甚至有人以此为业,专门从事这样的营生,甚至还出现了若干具有地域特点的作伪场所,如行话所称之的“苏州片”、“长沙货”、“河南造”、“后门捯”等等,呈方兴未艾之势。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几乎是没有文物市场的,至于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所谓“文物”这样的东西一律变成了“四旧”,烧、砸都唯恐不及,哪会想到它们还有值钱的一天。近些年来,文物拍卖市场日趋活跃,书画的拍卖价格又呈上升趋势,古画且不去说了,价格十分惊人,就连当今的大小名家,行情也颇为看好。由此便出现了众多假冒伪劣之作,搞得拍卖行当内防不胜防,于是打假呼声渐高。但是喊归喊,局面并未见根本好转,伪作仍然招摇过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