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著书讲述:中国,不应该被遗忘的二战盟友

25.06.2015  01:38

  广东新闻网广州6月24日电 (记者 索有为)记者24日获悉,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在2014年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以一个严谨的西方史学家的独特眼光,为公众还原了这段历史。该书中文版日前已由中资海派出品发行。

  中国官方6月23日正式对外介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情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抗战胜利日举行盛大阅兵。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阅兵除了突出全民族抗战外,还首次邀请了外国军队代表参加。

  长期以来,在国际二战的研究领域,东方战场的重大历史地位是被明显低估的,虽然中国付出了远超欧美的死亡人数,而且在东方有效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西进。但由于战后意识形态的分歧,还包括文化上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贡献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一个大国在世界上地位和荣耀的获得,战争是至关重要的经历。中国重估70年前的这段英雄史,也是为自己的未来正名。

  该书前言写到,至今,外界对中国在漫长的八年(1937~1945)抗战中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据不完全统计,其间中国有1400万人死亡(注:原文如此),英、美两国死亡总人数各约40万,苏联则超过了2000万,同时处于萌芽阶段的现代化也遭到扼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整个国家几乎一穷二白。

  前言称,近年来,人们对中日战争的进程更为清楚。1937年7月7日,在北京近郊突发的中日军事摩擦,史称“卢沟桥事变”,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直到1945年8月,战争才宣告结束。八年混战中,国民政府曾被迫迁都,大片中国领土被日军占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赢得民心,并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不断扩大根据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经济遭受重创,来之不易的现代化建设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场战争基本肃清了日、英两大帝国的在华势力,却也同时为美、苏势力入华创造了机会。整个抗日战争史同时也是一部平民百姓的苦难史:从众所周知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军攻陷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1938年6月黄河大决堤,蒋介石政府为了给国民党军换取宝贵的时间,牺牲了数十万中国同胞。

  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一次全民英勇抗战。中国人民殊死抵抗,排除万难,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让“中国不可能获胜”的预言不攻自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4年里,中国一直孤军奋战,独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日本当时是一个高度军事化、技术先进的国家,而中国这个欠发达的贫困国家,抵抗住了日本80万高度军事化的精锐部队。此后4年,盟军在欧洲与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均获得胜利,其中中国的持久抗战功不可没。

  中日战争还为这个国家留下了很多无形的影响。抗日战争削弱并分裂了中国,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又治理中国至今。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国致力于打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观察家和外交官们回忆起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与美、苏、英并肩作战的经历。在他们看来,中国在二战中与同盟国其他成员合作对抗反动势力,与今天努力成为世界新秩序中不可或缺的大国是相同的。

  如今,中日关系仍旧是中国外交关系中最为堪忧的一个部分,两国摩擦焦点仍旧是中日战争。中国年青一代对日本侵华表现出的强烈愤慨,塑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上世纪90年代,时年四十几岁的记者方军独自前往日本,采访参与侵华战争的退伍军人。他说道:“当时(我们的祖国)不强大也不富裕,我们失去了东北……从上海撤退到南京,却令那里血流成河。”如此可见,日本在中国的战时行径在今天仍能引发强烈的情绪。

  西方对这场战争给中国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的认知尚且不足。很多人也还没意识到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即使知道中国参战的人也往往将其视为次要战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