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母遭华人争抢拍出1.5亿元 至今无法复制

19.09.2014  05:24

故宫展出的瓷母。京华时报记者王苡萱摄

  北京时间9月18日7点左右,此前颇受业内关注的清乾隆“瓷母”不负众望,以2472.3万美元(约合1.51亿人民币)成交,为内地一神秘买家竞得。消息一传来,圈内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此件瓷母曾于1964年首现拍卖市场,当年以不足一万人民币成交,而50年后拍得如此“天价”。在专家看来,这件拍品与故宫瓷母有着99%相似性,拍品本身的价值、稀缺性以及清晰的来源共同构建了瓷母“天价”的基础,拍得该价格属于预料之内。

   1举牌者说

   参与竞价者均为华人

  在当地时间8月17日19点,美国波士顿斯纳金举行“亚洲艺术专拍”专场,第96号拍品——瓷母以15万美元起拍,先后至少有8张号牌参与竞拍,使得竞标价格快速上升。1000万美元过后,剩下两位买家展开争夺,“我们一直叫价到1800万美元,之后改用电话委托,与对方一直你来我往,我们举到落槌的上一口价”,香港藏家翟健民告诉京华时报记者。瓷母最终以2200万美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247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1亿元,由内地一神秘买家竞得,前后竞价持续约10分钟。

  据翟健民现场的观察,参与竞拍的买家均是华人,“没有外国人参与,场外3名买家采用电话委托,现场大概有6位买家举牌,而我们自己就占了4个号牌”。实际上,真正参与拍品争夺的买家应为4人。

   2业内声音

   稀缺造就成交“天价

  该拍品为通运公司旧藏,曾于1964年首次现身美国一家拍卖行,当时以4000美元成交,此次估价也仅为15万-25万美元(约合92万-153万人民币)。对于拍品最终的成交价,嘉德瓷器部总经理刘越认为是“在预料之中,与之前看过原作的行家们的预计相差不大”。他并不认为这件拍品是大家所说的“低开高走”,因为在现场看完实物以后,其实发现这件瓷母的品相并不是很好,身上约有5处修补和几处裂纹,“在有残破的情况下,最后的成交价符合目前的市场行情和拍品本身的地位”。

  虽然没有夺得拍品,但翟健民也表示最终的成交价格很合理,“入行40年,之前只见过故宫那一件,而且只能隔着玻璃看。这件拍品的面市很难得,也离我的心理价位很近,我估计在2000万美元出头、2500万美元之内”。

  而在资深艺术品市场顾问梁晓新看来,这个价位稍微高了点,他的心理估价是在1000万美元左右,“主要是因为目前市场的行情不是很稳定,而且从朋友发来的图片看,拍品本身也有损伤”。尽管梁晓新认为最终的价位有点高,但他也表示理解,“如此罕见、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的价格也是合情合理”。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对这件拍品也一直在关注,对于最终的成交价,他表示:“我是搞研究的,不懂拍品的市场价格,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拍品绝对不会低,如此稀少重要的东西不可能便宜”。

   3故宫专家

   与故宫瓷母大同小异

  此前,保存于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的瓷母一度被认为是存世孤品,其标签上至今还写着“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而当美国波士顿斯纳金拍卖行推出这件与之极为相似的瓷母时,一时引发争议。吕成龙认为,“再出现一件也不足为奇,通过目前的一些实物来看,当时景德镇窑场烧制的很多东西都不止一件,至少都是两件以上”。

  “最开始是看到一本杂志上有刊发这个瓷瓶的图片,当时我就笑了,心想满街都是这种东西,因为入行40年以来,压根就没有想过会遇到第二件瓷母”,这是翟健民第一次遇见这只瓷瓶的感受。又隔了一段时间,“拍品的广告出来了,我细看了一下,发现瓷瓶粉彩的开光与乾隆时期粉彩的开光极为相似”,至此,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两件瓷母是一对,“不论是颜色还是布局,相似度高达99%”。

  有业内人士称,这两件为一对。但记者用这次在拍卖会上拍“瓷母”的图片与故宫博物院的实物一一比对,发现虽然两件瓷瓶的器形基本相同,瓶腹均有12幅长方形开光,器身绘画的主题也基本一致,如“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等主题,但局部细节上有些地方不能一一对应,比较明显的是两件瓷瓶下端出现了三处不同的釉色。在刘越看来,这两件是不是一对并不重要,“在当时,工艺这么复杂的瓶子能够烧造出来特别不易,不可能烧成功多少只。尽管有细微的出入,但这两只瓷瓶从器形、纹饰、类别上都如此相近,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样级别的珍稀物品。”刘越在去美国之前,特意去看了故宫的瓷母,到了美国之后,当他看到拍品实物,就确定“不仅是真品,而且是珍品”。

  吕成龙就瓷母的价值向记者做了细致的分析。“自乾隆之后,再无烧造这类瓷器,因为它烧制工艺极为复杂。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祭蓝釉等均属于高温釉彩,需先高温焙烧。而洋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于低温釉彩,应后入低温炭炉焙烧。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10多种高低温釉、彩于一身,而且各种釉、彩均发色纯正,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化学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4拍品背景

   旧藏公司曾收藏“皿方罍

  此次上拍的瓷母曾为通运公司旧藏。据资料显示,通运公司是在1903年由湖州南浔张静江(1876-1950)独资创办,专售古玩、古瓷兼营茶叶,获利丰厚。因张静江曾资助萍浏醴之役、黄花岗之役,给予孙中山经济资助,而为后者称为“革命圣人”。

  据刘越回忆,早在几年前他就发现了这件瓷器,“但因为是黑白照片,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他所看到这个册子实为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的拍品——“1930-1964年美国通运公司展览图录八册”。“这是通运公司曾经收藏这件“瓷母”的重要佐证。”刘越说,据通运公司的后人介绍,通运公司曾经收藏过不少有名气的藏品,在西方收藏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大行,如JohnSparks、Bluetts等都是通运公司的客户。其中,于今年三月归国的皿方罍就曾流转于这家公司。记者从佳士得标注的皿方罍传承目录中发现,有一位名为姚叔来的藏家,即为上世纪20、30年代执中国古董外销牛耳的运通公司总经理,也是张静江的妻弟。

   □何为瓷母

  所谓瓷母,是指清朝乾隆年间烧制的一件86厘米高的大瓷瓶,一些权威图录上称其为各色釉大瓶。乾隆一朝官窑瓷器普遍精美,一是因为乾隆本人提倡;二是因为唐英的管理,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职到景德镇督办官窑30年,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整个器物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等15种施釉方法,16层纹饰,颈部对称夔耳,腹绘12扇开光图案。此瓶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当时瓷器施釉技法汇总,瓷器技法之母,可称瓷母。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