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来了个女教授 五年捧回国际大奖
开平仓东村在凋敝中重生 “仓东计划”获教科文组织颁“文化遗产保护奖”
深读人物
她的美 8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文生
仓东村是开平塘口镇的一个华侨村落。上世纪初,大批华侨返乡,在那里兴建了数十栋别具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祠堂、碉楼。漫步村落,移步换景,建筑上的灰雕栩栩如生。
百年过去,随着村民移民或者外迁,这个凝聚着几代华侨心血、曾经辉煌的华侨村落,已人去楼空、破败凋零,只留下6户20名老人、小孩居住。
近5年来,经过众多村民、义工的不懈努力,仓东村焕发生机,重现昔日风貌。这一切的变化源于谭金花及其团队推动的“仓东计划”。
偏僻侨村来了洋气教授
走进仓东村,只见一棵老榕树挺立于鱼塘旁边,鱼塘后方便是50多座具有岭南风格的民居、祠堂、碉楼,远看犹如一幅岭南水墨画。
说起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50多岁的仓东村谢村长连说几句想不到!“谭金花个子不高,初见面穿着端庄,很洋气。”谢村长说,“村里来了大学女教授,村民们都觉得奇怪,因为这里远离市区、十分荒凉。但此后5年,我们看到谭教授不但制定‘仓东计划’,而且大大小小的工作都是由她以及义工邓华带领50多名义工、村民去做。5年来没听到她说过一句怨言!”
对于从教20多年、曾为开平碉楼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作出贡献的谭金花来说,留守侨村、奉献侨村一点也不奇怪。她表示,仓东村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至今已经历25代,上世纪初,早年到海外的华侨衣锦还乡,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住宅、碉楼、祠堂相继建成,成为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纷纷移民到加拿大、美国,或到国内其他城市发展,仓东村落从此失去了昔日的生机。
谭金花(右一)在仓东村向学生介绍华侨历史。
仓东村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于1934年建成,后被用作粮仓、学校,长年漏水,破旧不堪。5年前,旅居香港的仓东村后人谢天佑先生委托谭金花来修葺祠堂。
完成祖父建设家乡的心愿
“让仓东村焕发生机是为了完成老一辈的心愿!”谭金花深切地感受到祖父对家乡的情结。“19世纪末华侨纷纷返乡,在开平建起了3000多座碉楼、2万多座骑楼及房屋。我的家乡离仓东村不远。我祖父早年旅居加拿大。和其他华侨一样,他希望回到家乡落叶归根,希望支持家乡建设。在1976年,他思乡心切,打算从加拿大经香港返乡。但遗憾的是,他还没回到家乡,就在香港去世了。当时我年纪小,但感受到祖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感受到祖父希望我长大后多为家乡作贡献!”她深情地说。
据谭金花介绍,作为著名的侨乡,开平现有68万人,但海外有75万华侨。150年前,大量开平人到美国修筑铁路,受到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以及华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影响,从1890年到1935年大批华侨回到家乡,修建铁路、桥梁、学校、碉楼等。而仓东村是一条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对话谭金花:大众参与保护历史财富
记者:5年来,你们做了哪些保护工作?
谭金花:目前我们已完成的工作包括:调查了村中51座建筑,详细调研和分析周边建筑,完成了主要建筑测绘工作;查阅族谱和历史文献,编写村民口述史,现在进入第二轮深度调查阶段;记录了村中的动植物生长状态、特性等;修复了三座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普通民居,以及一座碉楼、两座祠堂,重建了一座庙宇,新建了一座洗浴间及杂物间,修复了村道及晒谷场;种植了一个草药园,开垦了一个菜园,修复了一个果树园;出版了中英文宣传册,印发了“仓东计划”理念的宣传单张和仓东建筑明信片;两年跟踪拍摄,完成了普通话、粤语、英语三语一体的纪录片(2011年至2014年);完成了多个内容的展览,包括塘口谢族人民迁徙历史、仓东华侨历史、侨乡社会发展史、历代村落及建筑变迁沿革、仓东教育基地发展策略等,展览文字均有中英文版本。
记者:“仓东计划”有哪些突出之处?
谭金花:大众参与和社区营造是这个项目最为突出之处,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才能让宝贵的历史财富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仓东计划”重在“历史环境保护”和“场所精神保护”。我的团队引导村民重建对社区、本土文化的信仰,先后发动村民对村内的碉楼、祠堂等建筑进行修复,同时鼓励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方式。此外,团队努力与仓东村及周边村民、城市居民、华侨、高校、学者、学生、公益团体等合作,村民全程参与仓东村建筑的修复和教育活动。村民既是工匠,又是厨房的厨师,他们还参与教育活动,教授当地的传统技艺,这提高了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另外,仓东村与国内外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它是五邑大学的校外教育与科研基地,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合作研究机构,同时是多所大学的教育活动合作伙伴。
引导村民参与修复建设
邓华来到仓东村唯一一处保留原貌、用作研究的建筑。
2011年开展“仓东计划”初期,谭金花面临没资金、没人力、没技术的难题。她回忆道:“当时村里没有厕所、厨房,10多名男女义工分住两座祠堂,房间没通电,夏天没有空调、风扇。晚上睡觉时,蝙蝠在房间里飞来飞去!”
在艰苦环境下,谭金花带领义工将散落各地的瓷器、青砖、瓦片以及历史文献收集起来,把上千件反映村里历史风俗的物品分门别类整理,建起了一个仓东村博物馆。
谭金花认为,“仓东计划”得先让村民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从而发动他们投入到修复建设中。在她的引导下,不仅仓东村村民,连仓西村的村民也加入到建设的队伍中。侯成谢公祠和秉文谢公祠是最早启动修复的建筑。“‘修旧如旧’是最艰难的工作,我们带领村民逐字逐句雕刻原来的对联等。仅完成这项就花了一年多时间。”谭金花说。
遵循传统灰雕工艺修旧如旧
开平灰雕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在仓东村的每栋建筑物上,都能看到开平灰雕。这些灰雕主题多样,既有开平山水风景、花鸟,也有外国风情,甚至有记载美国太平洋铁路的情景。谭金花介绍,一开始老师傅创作花鸟虫草灰雕是将石灰、禾秆草、红糖等混合在一起。后来,传统的开平灰雕工艺融入了西方工艺的元素。
谭金花特地邀请了老匠人教导村民制作灰雕的技术。“我们教导村民,在修复工作中要做到‘修旧如旧’。仓东村的灰雕全部采用石灰、禾秆草、红糖制作而成。然而一些村民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用水泥、石灰、沙混合制作,被我及时发现了。”经过他们长期的努力,仓东村的所有祠堂、民居楼面、楼顶恢复昔日风采。
义工加入 出资修复建设
在谭金花等人的努力下,侯成谢公祠和秉文谢公祠焕然一新。
在谭金花的带动下,还有不少义工加入到仓东村的修复建设中。来自香港的邓华就是其中的一位。5年前,他来到仓东村,对50多间房屋进行逐一研究,并带领义工和村民,开始对破旧的房屋进行修复。5年来,他出资200多万元,用于仓东村的修复建设中。
日前,记者与邓华一起来到仓东村一间明代古建筑。这座古建筑为“三间两廊”结构,5年前破旧不堪。谭金花、邓华与义工们一起对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收集了当时民用品,建起了“体验房间”、厨房以及厕所,让外来市民在这里“安居”,体验仓东村的生活。
获颁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
2015年度共有36个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我国有5个项目获此殊荣,“仓东计划”是广东唯一的获奖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评价仓东教育基地:仓东村拥有富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仓东计划”逐渐恢复了被遗弃的传统文化,也恢复了旧村的活力。仓东教育基地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提高自身对于地方文化保护的意识和理解。今年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仓东村表彰了50多名为华侨村落作出贡献的志愿者,并向“仓东计划”颁发了“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谭金花建议,面对破败凋零命运的古村落也可发动社会力量共建,增强本地人对文化遗产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