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29.08.2018  10:14

  话题缘起:平时我们在医院就医时会看到“老年人优先”、“军人优先”的字样,但近日沈阳一家医院贴出了“高层次人才优先就诊”的告示。对于这一规定,网友们持不同意见。

   【正方】

  人才优先符合帕累托最优

  ■ 王旭东

  “优先就诊”,是各地这一轮“抢人大战”中的“压舱石”之一,此外,还有优先办理出入境、落户、社保、子女入学等配套规定。其实,在公共资源尤其是优质公共资源不富裕的情况下,“抢人”打“资源牌”不难理解。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到底在哪?人才在选择时看重哪些?最简单最便捷最有效的就是,让人才优先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这是重要的“融才环境”。

  人才优先符合至少是部分符合“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让人才“变得更好”无需解释,显而易见。人才优先了,其他群体是否“境况变坏”?这是问题的关键。不妨拿人们最为关注的落户来讲,只要既定落户政策没其他变化,也就是讲,不因为人才优先而压缩其他群体落户的空间,至少是境况没有变坏。

  公共资源必须秉承公共资源分配的定律——公共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用最少的资源耗费,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有必要重申,平等享受社会的公共资源的原则不能丢,更不能顾此失彼,如果讲, 可以允许人才拥有量身定制的“绿色通道”,那么,其他群体的通道也要随之扩大与扩张,以期达到相对公平。

  存在即合理,“人才优先”从一定程度上讲具有合理性。但是,公共资源不能只满足于人才的需求,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教育和医疗等稀缺公共资源的蛋糕做大,让大家都能分享到改革的红利。因此,做到人才优先是不够的,而应该以人才优先为动能,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均匀。

 

   【反方】

  人才优先有违平等价值观

  ■ 马涤明

  沈阳的“认定标准”上,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等,都属于“高层次人才”。不可否认,这些人才对社会贡献更大;但是,在推崇平等、公正价值观的当下,任何人都不能成为特殊公民。老年人优先,出发点或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而军人优先,实际上是国防利益优先,而与私利待遇无关。因而,这些“优先”都已被社会接受。

  高层次人才优先,即便可以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解读,但这个问题上的争议所产生的社会负效应和政策成本,与高层次人才“优先就诊节约出时间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加减后,最终会否得不偿失,有关方面应慎重考量为好。

  实际上,公众舆论在高层次人才优先这个问题上的不淡定,主要是关于公平的焦虑。首先是,消除特权现象任重道远的背景下,社会上各种的“VIP”,人为制造了太多的人与人的不平等。某些市场行为、商业化的VIP服务,人们还能勉强认可,对“高层次”人群提供的优先服务则争议不断。且优质医疗资源紧张,某个群体可以享受VIP的政策,注定会将某些社会焦虑放大。

  其次,公平问题敏感的社会背景下,高层次人才优先的政策,难免会给公众造成“等级制”的“错觉”,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值得注意的是,“高层次人才”本身似乎也存在“等级”之分,比如顶尖人物层级最高,海外高层次引进计划人才次之……对人才不是不能划分层次,国家政策上,人才待遇也因职级而不同;但本应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人若被划分成三六九等,不但很“刺激”,也有违法治逻辑和宪法原则。公众难免质疑:“优先”是否已成为某些“高层人士”的一种“思维方式”,因而动辄出台各种的“优先政策”?如此下去,地方政府的“优先”和“VIP”政策岂不是越来越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