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事件后,毛泽东为何不考虑让周恩来接班?

16.04.2015  18:38

  林彪事件使毛泽东的接班人出现了空缺。除了年龄稍大外,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周恩来都应该是众望所归的接班人选。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把周当作接班人考虑。其原因,是他认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总是表现得“”。

  周恩来和毛泽东(资料图)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197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中国。基辛格走后,发生了一个所谓“批周”会议的事件——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奉毛泽东指示,多次开会批评周恩来、叶剑英。江青集团乘机对周、叶进行大肆攻击。周恩来被迫进行了违心的、甚至是过分的检查。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批评

  林彪事件使毛泽东的接班人出现了空缺。除了年龄稍大外,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周恩来都应该是众望所归的接班人选。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把周当作接班人考虑。其原因,是他认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总是表现得“”。毛泽东担忧的是,他死后周恩来会否定他的“文革”路线。因此,1973年,毛泽东提出了实际是针对周恩来的一系列批评。

  6月25日,周恩来会见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时指出,我们对美苏签订的核协定持怀疑态度,中国政府仍坚持中美上海公报的立场。历史表明,签订这类条约是靠不住的,现苏联领导人访美给人以两个大国主宰世界的印象。我们不怕孤立,首先我们不丧失立场,同时我们又是现实主义者。按照周恩来“这是一件大事,值得注意,要好好研究”的指示,由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苏联东欧司苏联处几人讨论,副处长张再执笔,写成了一篇文章《对尼克松——勃烈日涅夫会谈的初步看法》,发表在1973年6月28日外交部内部刊物《新情况》第153期上,文章认为美苏签定防止核战争协定以后,“欺骗性更大”,“美苏主宰世界的气氛更浓”。

  7月初,王海容、唐闻生去见毛泽东,一进门就问毛的机要秘书张玉凤,《新情况》写得不错,是根据周总理意见写的,你给毛主席读了吗?张说没有。于是唐便给毛读,不料毛听后提出异议,还举例说明简报的分析错误,说是“放屁一通”。

  20世纪70年代,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几乎相等,出现了一种相持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共同主宰世界,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是两国更加尖锐的斗争。20世纪后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美苏之间的联合主宰是暂时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直至苏联瓦解。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表现出了更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