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来了,东莞公办学位够吗?

07.12.2015  18:09

随着二孩全面放开,东莞公办学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需要的资料,袁先生已经陆续在准备了,算了算分,“不算特别低,应该没啥问题”,但他还是有点担心。袁先生在东莞做跨境电商的生意,两年多了,现在想在东莞扎根下来。他的孩子后年上一年级,好的民办学校太贵,负担太重,便宜的民办学校质量又差。为此,他早就开始积极准备积分入学了,打算把孩子送公办学校就读。

袁先生说,“现在已经有300多分了,应该是没啥问题的。想着早点准备,早办好早安心。”但事情没办下来,他始终有些焦虑,“现在的问题是,东莞的公办学位普遍很紧缺。前两年放开了‘单独二孩’,最近又是‘全面二孩’”。袁先生说,今后学位肯定越来越紧张,像他们这种要靠积分入学的肯定越来越难。在东莞,像袁先生这般为孩子上学难题犯愁的家长不在少数。近段时间,“全面二孩”政策持续在民间被热议。不少市民担心,东莞学位,特别是公办学位够吗?如果生了二孩,能否保证自己的孩子在东莞有学上,上好学?

现状

紧张的公办学位

一边是适龄学生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一边是公办学位供给能力远远不足。

据东莞市卫计局透露,目前全市符合二孩政策的常住人口共有68.5万户家庭,其中户籍人口19.42万户。另据东莞一本地网站的民调显示,过半网友表示均有生二孩的意愿。由此可见,随着新政推进,“二孩潮”将逐渐显现,伴随而来的将是巨大的学位需求,尤其是公办学位。

此外,近几年来,东莞随迁子女数量快速增长,对学位供给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像南城和松山湖等高新企业汇集的镇街(园区),大力招才引智,其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决定了该区域内入户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增加,学位需求水涨船高,尤其是优质公办学位。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人数接近10万人。到201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57万人。2014年则将近72万人,是当年本地户籍学生人数的4倍,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2014—2015学年度,从幼儿园到高中(包括中职)阶段,超过100万随迁子女在莞接受教育,是本地户籍学生人数的3倍左右。

随着东莞积分入户、积分入学门槛的持续降低,以及不断出台的企业优惠政策等,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自2012年起,东莞连续4年按每年递增10%的比例增加积分入学学位供给,满足随迁子女的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需求。从2011到2014年,随迁子女在东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从13.29万增长到16.34万,占所有在校生的比例从43.74%增长到51.9%。

相较适龄学生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是公办学位供给能力的不足。从教育资源存量看,东莞原有的教育资源规模是根据户籍人口的需求来规划的,学位容量本身有限。

市教育局表示,因近年来入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持续增加,部分镇街已陆续出现学位趋于饱和的现象。今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总量已达额定办学规模上限,现有的学校资源已难于承担招收随迁子女的任务。

据《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但为了提供积分入学的学位,东莞部分镇街如南城、莞城、樟木头等,部分班级人数已经超过标准,出现大班或超大班。近几年,虎门镇公办学校招收随迁子女人数均呈20%以上增长。该镇街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镇大部分公办学校已处于超负荷状态,未来将很难再挖掘更多公办学位。

从教育资源增量看,各镇街各单位通过扩建学校、增加教学班的途径,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但是,公办学位的增长远赶不上需求量的激增。

以南城为例,近五年来,仅新增1所中学,并无小学新建。现有几所学校通过扩班,增加了3000个小学学位。但与此同时,该镇小学生数量却增加了6000余名。

塘厦镇也透露,该镇连续两年扩容2所公办学校,增加班数,但却受教师编制人数限制,公办学校扩班已经接近极限。如果按该镇近几年的学位需求来算,每年需要新增1所中小学,学校的规划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

路径

A.艰难的供给之路

增加教学班和扩建学校并非易事,不可能大规模新建学校,这当中面临很多的问题。

一边是“二孩”驾到、随迁子女增多,公办学位需求激增。而另一边是公办学位的供给乏力。

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罗桂森说,在保障本地户籍需求的前提下,东莞已尽可能拿出更多公办学位招收随迁子女,但现在压力确实很大。“我们也知道,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新建或扩建公办学校、增加原有学校的教学班,以挖掘公办学位的潜力,让更多孩子上公办学校。

例如,南城通过扩建校园、取消在校午休午餐腾出被占用的教室等途径,将多提供3000到5000个小学学位,相当于新增两所中等规模的小学。莞城中心小学也从原来的48个班增设到60个班,并在扩大用地资源和投资建设分校,占地面积将是目前的3倍。长安的9所园校扩建完成后,预计可增加公办幼儿园和小学学位共约9000个。

此外目前,部分镇街都结合辖区人口结构需求,相继规划新建公办学校。如南城将规划新建6所公办学校,包括1所中学、3所小学、2所幼儿园。东城也将新建一批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莞师附小分校、东城八小分校、东城第二幼儿园目前已在建设中。虎门则计划新建2所小学、1所中学,以增加公办学位供应能力。

但市教育局表示,增加教学班和扩建学校并非易事,不可能大规模新建学校,“这当中面临很多的问题”。

该局相关负责人说,学校的教学设施、活动场地、教师编制等都是相对固定的,即便是增加教学班,学校接纳学生的数量也是有极限的。而新建学校则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和土地压力。根据2014年东莞公办中小学培养成本进行计算,要将在莞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全部通过公办学校解决则每年还需增加财政投入约73.66亿元。如果参照东莞户籍学生实际自主选择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来计算,解决这批学生入学问题,则每年还需增加财政投入约64亿元。

近年来,随迁子女持续以每年4万—5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果按每所学校1000名学生的规模来兴建学校,东莞每年需新建40—50所学校,需要提供建校用地1200—1500亩,而东莞现有的用地已比较紧张。

罗桂森说,政府部门也有考虑,随迁子女流动性大,不可能所有的学位都要通过公办学校解决。“到时候建了学校,请了老师,学生却又回老家了,就会出现校园空置,这很浪费。”他说,今后是否新建学校,还要根据东莞人口结构统筹规划。

因此,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市教育局计划从2016年秋季起,全市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逐年增加积分入学学位,分阶段逐步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市教育局表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扩大随迁子女受惠面,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这一做法并不是将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或政府收购民办学校,被政府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其性质仍然是民办性质。

B.购买民办学位遇冷

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普遍比不上公办学校,家长和学生自然不愿意接受。

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能否真正破解东莞公办学位紧缺的困局?事实上,东莞在这方面的探索由来已久。

据松山湖管委会科技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7年,当时园区内还没有公办小学,为了吸引更多的高新企业进驻松山湖,管委会便向园区内的南方外国语学校、莞美学校两所民办学校购买学位。

2012年,市教育局在规划新莞人子女就学工程时,考虑到个别镇街公办学位容量已经饱和,也鼓励镇街尝试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当年5月,在市教育局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为随迁子女提供的2万余个学位中,首次出现了224个向民办学校购买的学位。按照计划,寮步、大岭山、大朗、塘厦、黄江和清溪6个镇街将购买上述224个学位,入读这些民办学校的学生,可享受到与公办学校学生一样的待遇。

然而,当年购买政策却遭遇冷场。除寮步、大岭山外,其他镇街暂未成功购买。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所购买的学位在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不少家长对民办学校所提供的学位认同度不高,有些随迁子女被分配到民办学位,家长往往直接放弃。

当初探索遇冷,矛盾直指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这一问题仍然存在。

长安镇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今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教育,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很多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难以跟公办学校的相提并论。”新莞人何先生听说政府要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他调侃道,以后不仅要闯积分入学的关,还需要“攒人品”,否则就算拿到学位,却被分到民办学校,“那不就等于花一样的钱,却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付女士对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的学位也信心不大,她说,“有机会当然还是想让孩子去公办学校”。笔者随机采访多位家长发现,与付女士一样,他们对公办学校更为放心。

在东莞市政协委员梁聚峰看来,在公办学校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向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是眼下最可行的办法。梁聚峰说,除了几所名校,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普遍比不上公办学校,家长和学生自然不愿意接受。最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提升民办学校教学质量。

举措

狠抓民办教育质量

这些年,一些镇街也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

从2013年起,塘厦镇开始尝试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为了保证学位质量,给家长吃下“定心丸”,塘厦初级中学派老师分别到被购买学位的水霖学校和华正学校支教,帮扶该校提升教学水平。

另据水霖学校校长梁雄华介绍,自2013年起,政府每年向该校购买50个初中学位,供积分入学的随迁子女入读。这些学生被单独分到同一个班,并为其安排学校最好的师资配备。

塘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已是该镇街解决随迁人子女入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可有效地引导民办学校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罗桂森说,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由于人们的刻板印象,多数家长不一定能接受,两种性质的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可以理解的。

他透露,市教育局目前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狠抓民办教育将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该局将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

市教育局表示,将继续加强民办学校的督查和监管力度,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100%民办学校创评为“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并通过微课和慕课等教育信息化的方式,推动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自2014年起,东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和民办学校实施结对帮扶计划,确保每所民办学校至少得到一所公办学校帮扶,有效优化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罗桂森说,虽然一年半载难见明显成效,但整体上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民办学校从教学硬件、师资力量、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进步了,社会对民办学校的接受度也就提高了。

另外,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东莞将做好统筹规划,引进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教育,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资源,进一步解决好随迁子女学位需求。

建议

结合人口结构变化破解学位困局

中山大学教授林江说,东莞早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劳动者多数是城市的“候鸟”。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才集聚东莞,他们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更高,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更明显。随着东莞人口结构变化,高层次人才的增多,简单地依靠购买学位还是不够的,新建公办学校仍是一条更有效的路径。

林江说,政府不能只是根据人口的存量和增量进行简单的规划,或者是等事情发生后才被动地应付。而是应该改变思路,着眼于全市的发展变化,站在更高层面统筹规划,未雨绸缪,以满足家长对稳定优质学位的需求,才是长久之计。

林江提醒,要让新莞人有归属感,教育保障非常关键。如果新莞人子女上学都成问题,是难以留住人才的。政府目前正在积极招才引智,如果教育配套做好,也可以成为“活招牌”。

■他山之石

深圳光明新区购买义务教育券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民办学校因缺少财政补贴,和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着学费较高、发展易遭遇瓶颈的劣势。许多“”不到学位的家长,因为费用和教学质量等问题,不得不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一面是居民对学位的刚性需求,一面是民办教育的发展之困。为破解这两大难题,2011年7月,深圳光明新区在广东省率先试行“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是光明新区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一种形式。教育券向符合“双免”(免学费和课本费)资质的学生免费发放。他们自由选择入读民办学校,可用教育券抵扣学费。若选择收费标准低于政府补贴标准的民办学校,教育券余额不退。若选择收费标准高于政府补贴标准的民办学校,家长仍需补足学费差额。民办学校收回教育券后,再凭券向新区公共事业局申请经费。

教育券”制度改变了一刀切的补贴模式,让学生和家长来决定如何分配政府部门给民办学校的财政补贴。民办学校被摆到了同一平台上,彼此之间依靠教学质量和教育服务去公平竞争。这既让随迁子女能够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教育补贴,也是让民办学校走向健康均衡发展的助推器。(南小渭 李永霞 记者 段思午 陈志强 何明强 何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