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线关部分设施已拆 早高峰关口仍塞车

06.06.2015  10:35
昨日,深圳南头检查站,一名市民在空旷的验证厅走过。南都记者 胡可 摄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昨日,深圳南头检查站,一名市民在空旷的验证厅走过。南都记者 胡可 摄 前晚,深圳布吉检查站,工作人员拆除关口处的交通指示牌,随后运走。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深圳前日夜间全面启动二线关口车检通道查验设施拆除工作,当晚9时许,布吉关、南头关开始拆除。拆除行动主要集中在夜间以及凌晨,以避免对交通造成影响。南都记者昨日早间探访两个关口,发现两个关口不同程度存在关外车道多,入关后车道收窄等情况,拆除行动或对交通拥堵改善效果有限。市规土委早前表示,需要整体规划。

   已拆部分设施 关口早高峰仍塞车

  深圳市交委通报,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项目主要对全市16个二线关口拆除车检通道查验设施,包括岗亭和雨棚。同时,将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改善关口及周边道路等交通设施。

  昨日早间,南都记者探访两个关口。上午9时许,布吉关口早高峰持续,车龙从布吉关口延伸至深圳东站,记者在布吉关看见,进入罗湖方向关口只有1和2号检查岗已拆除,其它岗亭尚未开拆。

  家住布吉在罗湖上班的李先生表示,布吉进罗湖的早高峰与往日相仿,从7点半塞车至9点,拥堵情况持续,未有变化。

  在南头关,上午9时,来往车辆依然有拥堵的现象。由于前晚二线关改造仅拆除了南头关口最外侧的两座安全岛,其余的顶棚、岗亭等设施还待进一步拆除,故来往车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出关往罗湖的路段,车流一度堵在北环,行驶十分缓慢。

  关口的联防大楼依旧有不少市民往来穿梭,记者注意到,作为关内外重要的公交接驳站,不少市民仍通过联防大楼的安检通道换乘公交。

  值得一提的是,联防大楼中的安检通道并未开启,仅有几个栅栏中间的几道缝隙可供市民勉强通过。记者看到,有市民提着大箱子通过安检通道时异常困难。

  一名的士司机告诉记者,从107国道到南头关再到北环大道本是快速路过渡到快速路,但由于南头关弯道较多,而且还比较急,同时路口也较多,并道分道十分频繁,一些大巴及货柜车行驶缓慢,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希望能尽快拆除,每天早晚高峰在关口这都会塞车,运气不好堵上半个多小时都有可能。

  关口内外道路宽窄差异 解决拥堵尚需时日

  对于此次交通改善工程,公众力民间智库负责人范军就认为,由于关口内外道路宽窄差异,仅仅拆除二线关对缓解交通拥堵并无太大的积极作用。

  曾多次建议取消二线关的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也表示,2010年,特区扩容后,二线关设施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二线关设施的拆除,带来的影响更多是心理上的感受,真正对于关口交通的改善作用并不会太明显。

  去年9月,深圳曾拆除了同样是二线关的梅林关的设施,但并没有解决拥堵问题,直到此后新彩隧道开通,有了这条新通道,才得以缓解。

  而深圳市规土委在去年底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曾提及,拆除关口楼宇等只是中期规划,远期规划中,需要等各个关口用地方案出来后,原二线关土地出让给市政设施等,拉直关内外道路,再规划成为公交换乘枢纽。

  不过记者留意到,2013年4月,市政府由市发改委牵头,通过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全面撤销特区二线的请示,但截至目前仍在待批准中。这意味着此番交通改善工程,虽然拆除二线关口部分设施,但并非真正的取消“二线”,关口用地权属或还不明确,关口交通大改善尚需要等待时机。

   历史

   多方博弈二线关

  一道铁丝网建起来容易,要拆除却是难上加难。早于1998年,香港已回归,深圳市政协委员就提出提案,建议重新审视“二线”存在的必要性,提出撤销“二线”,不设铁丝网等建议。

  此后深圳市官方民间都有取消二线的声音。但是2000年6月国务院组织调研组在深圳调研后,仍然认为二线是一道好的屏障,可以减轻一线的压力,并认为二线对深圳发展不构成影响。

  2003年,国务院与中央军委也再次联合发文,要求仍然执行原有政策。但是2003年,军方对于二线关管理放松,持有身份证就可方便在关口办理边防证进入关内。在此之前,办理边防证需要开具介绍信,到户籍所在地办理边防证,手续繁琐。

  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育彪提出将二线取消或者将其外移到深圳与莞惠边界处。但2008年1月,国务院调查组赴深调查二线,还是不同意取消二线。

  直到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特区扩容,原关外地区都被纳入特区内,不过对于这道二线的去留,国务院则要求予以保留。

  张育彪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撤销二线的问题。在张育彪看来,特区范围扩大后,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存在与特区一体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存在,不利于城市道路的规划、组织,及车辆的疏导,客观上对城市交通造成了阻滞,市民反响强烈。此外,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存在,在城市中心地带造成人为分隔,不利于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不过,至今,二线未撤销,只是对关口进行交通整治。

   未来

   二线的历史如何来保存?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张育彪经历过要持证进入特区的历史阶段。他所处的南岭村,距离布吉二线关约5公里,距离沙湾二线关只有1公里,一道二线关将南岭村和市区分割成了两个世界,“我那时候去关内,需要边防证,还要有耕作证。”张育彪介绍,“当时一些外商来南岭村投资,开始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边防证,觉得很奇怪,好在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并没有影响到外商投资。

  张育彪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保留一两处关口作为历史遗迹,以记录深圳特区的历史。

  广州市政协委员陶天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在特区打拼。获知二线关设施要拆除的消息后,他也感慨良多,认为二线记录了深圳的一段历史,可以保留起来。

  深圳市规土委在去年年底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也提及,综合考虑可对关口建筑进行综合利用,可建设特区历史博物馆等。

  统筹:南都记者  李亚坤

  采写:南都记者  刘颖  刘晨  康殷  李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