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奏(组图)

17.08.2014  15:52

[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旁观絮语]

  走到了,春就暖了

  安 顿

  [媒体人]

  励志这件事,每天都在发生,有时滋生抱怨,有时带来激情。

  微信朋友圈里多见“梦想帖”。比如,“想放下手里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想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每次看过会忍不住想,这是宣泄吧,明天,这人还会走在去上班的路上,继续朝九晚五、周末加班、疲于奔命。

  更多的时候我愿意把这种“梦想式抱怨”理解成励志,朋友间靠抱怨和彼此鼓励去战胜不切实际的幻想带来的虚无和无力。

  看到一组漫画题为《为什么我要这么努力》,主角常被楼下的燃面和草坪吸引,她问自己,日子这样过完全可以,为什么还要努力?然后她去旅行,被奇峰和云海震慑,她想,这世界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很多美食还没吃过,很多人还没遇到,很多知识还没掌握,很多事情还没想明白……所以,努力是必须。

  如果说励志,这组漫画的力道超过那些“梦想帖”,算爆棚正能量,归纳起来很简单,想过更好的生活,想终有一日说走就走,好啊,努力完成当下应当完成的一切,将现实与理想间隔着的月份牌再撕掉一张。还有比这更有效的行动吗?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多少年前,功成名就者的志是这样励的—摸清志的方向,确定它坚硬的存在,补充能量,增强脚力,走,直至健步如飞。走到了,春就暖了,花也开了。

  [书生意气]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林少华

  日前和校内一位普通职员闲聊,他道出一番在我听来颇不普通的话。他说,俺不是老师,更不是老师中的教授,可俺有个爱好,闲着没事就琢磨你们这些教授。但有一点没琢磨明白:教授都是知识精英,和普通老百姓不同,应该是对国家和社会负有公共责任的人。可俺看你们好像整天只顾忙活自己的课题呀项目呀论文什么的,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了,没什么人有社会责任感,没什么人站出来主持公道替底层说话,就连精神境界也好像不比俺高多少,这是为什么呢?


  以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把浙江大学打造成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剑桥”的老浙大校长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换言之,教授没了灵魂,大学也就没了灵魂。灵魂是什么?以竺可桢的话说,就是“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以陈寅恪的话说,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来说,就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一句话,就是对于真理庄严无畏的追求。但在现实当中,作为教授个体也好作为由教授构成的大学整体也好,却每每反其道而行之。对形而下的物质享受和“大楼”是那么迷恋和向往,对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却那么消极甚至冷漠。以致今日北大教授陈平原喟然长叹:“既不鉴赏幽默感,也不推崇独立性,今日中国的大学校园里,难得再有经得起学生再三阅读、品味、传诵的尚未老态龙钟的教授及其故事。”也就是说,在北大这位名教授眼里,当今大学校园不仅没了灵魂,连故事也没有了!

  如此这般,难怪那位职员有那样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