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守云作客广财“红色大讲堂”追忆父亲焦裕禄

12.10.2015  16:04

             

焦守云深情讲述自己眼中的父亲

            “父亲也逃过荒,要过饭,当过日伪军的苦力、地主的长工……参加过民兵、打过游击……。”“父亲不是一位枯燥乏味的人,他也多才多艺,热爱生活,希望享受生活。但是,当在人民利益与自己利益做选择时,他选择了人民利益,他的爱好都没有了。

              10月10日上午,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作客广东财经大学“红色大讲堂”讲述女儿眼中的父亲,让师生们对焦裕禄的工作生活细节有了更多了解。校长王华为焦守云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校党委副书记袁新满主持报告会。

            “英雄是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父亲的优秀也不是偶然的。”焦守云介绍,父亲在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前,先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中信重工)工作了九年。他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做,带领工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2.5米卷扬机,当时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制造领域的一项空白。“在父亲看来,他们要生产的,不仅是新中国第一台先进的卷扬机,更是亿万中国人的勇气和志气。”焦守云提及父亲这段故事,无不透露出骄傲和自豪。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工作经历是焦裕禄积累经验的重要过程,使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的干部。

            “不改变兰考面貌,绝不离开兰考”这是焦裕禄受命去兰考的誓言。他于1962年被任命为兰考县书记,到达兰考后,发现兰考最大的问题不是穷,不是“风沙、内涝、盐碱”这三害,而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不管大小干部都千方百计想离开,无心管理兰考。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故道,自古以来就是风沙、内涝、盐碱的重灾区,亩产只有43斤,36万兰考人竟有26万人要逃荒讨饭。面对这样的困境,焦裕禄没有放弃,到兰考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馍没味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拖着已患病的身体,行程5000多公里,几乎走遍了全县一百多个大队,带领全县干部人民治理“三害”。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沙流;暴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为了搞清盐碱地,他带头用舌头一次次地尝泥土……他从一位农民黏土封坟的办法受到启发,提出了“贴上膏药扎上针”(封上粘土种上草)的治沙计划;他从长势最好的菜地农民口中得知,可以用深翻土地的办法来治理盐碱;他住在一位大爷的牲口棚,向大爷请教花生、红枣、泡桐“三宝”的种植方法。

                焦守云讲述道,父亲常说“没有困难,要共产党员干什么?”他心里装着全县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看望最穷苦的家庭,亲自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舍不得吃贵重的治癌药,把钱给贫苦家庭给病重中的孩子治病……他舍不得吃组织配给的大米,把大米给了种泡桐的两位大学生技术员……甚至在最后的日子里,肝癌已经扩散的他每天都忍着剧痛,但是他却要求医生停止打不能治病只能止痛的止痛针。为了减轻疼痛,他一直用杯盖、钢笔、单车座位边缘顶着肝脏,最后连睡觉都要趴在床上用杯盖顶着,疼得满头大汗但一声不吭……父亲临终前请求组织将他死后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说“我活着没有治理好沙丘,死后一定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现场师生边听边跟着焦守云抹泪。

            焦守云诉说,父亲定下三条家规:热爱劳动,不得不劳而获;艰苦朴素,要比就比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她回忆道,有一次哥哥没有花钱去看戏,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第二天就带着哥哥去向戏院工作人员道歉、补票,并要求戏院不得再有此类不公待遇。姐姐毕业后想进机关,他不让,最后让姐姐当了腌制泡菜还要自己上街叫卖的工人……在这样严厉的教育下,不管后来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兄弟姐妹们都能挺过来。小时候我们也不理解父亲,但后来慢慢长大,尤其是成为一名党员后深刻地理解到父亲的无私。父亲没有什么物质财富留给我们,但给我们留下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人讲感情,做事讲担当;忠诚、踏实、平实”这就是我对他的评价。

              报告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现场座无虚席,大家都安静地聆听,不断地抹泪。师生纷纷表示,“虽然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五十多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讲座结束后,深受感动的校长王华奋笔写下《聆听焦守云报告有感》:“铁骨硬汉勇担当,总把群众当亲娘;肝脾寸断为兰考,家风苛严立标杆;细碎生活小故事,铸成做人大智商;女儿眼中好父亲,深情埋入哽咽声。

              广东财经大学是焦守云同志面向师生讲述父亲的第二所高校。得知此讯,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及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