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地震第二天:救援见证中国速度与力量
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考察灾情,在察看废墟上的救援情况时,几名战士抬着刚获救的伤员走出,李克强主动让道,并抬起手臂护送队伍离开。考察中,李克强多次遇到抢救伤员的队伍,他都主动招呼随行人员让道保证救援顺利进行。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视频:李克强到鲁甸县医院看望慰问地震伤员和医护人员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社鲁甸8月5日电 (记者 王林 史广林)8月5日下午,距离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已过去48小时。远在上海的心理医生“静观天下”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起呼吁,召集心理医生前往云南为灾区民众开展心理辅导。
这一切,在2000年以前是无法想象的。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系该省14年来最大的地震。不期而至的灾情几乎在发生同一时间就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传播,快速传递的信息让全世界将目光聚焦云南鲁甸。
开辟陆空立体救援通道
灾情就是动员令,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的救援迅速展开。公安、消防、解放军、武警、医务人员、志愿者……上万人当日即奔赴地震灾区。深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鲁甸,素有“咽喉西蜀”之称,道路条件甚至比“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更为艰难。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当地四通八达的公路成为快速抵达灾区的关键。然而,余震不断、暴雨不止、泥石流倾泻,前往重灾区的多条道路中断,救援队伍被阻在中断的道路面前。为了加快速度,东方航空加开救灾航班加速向灾区投送救援力量、祥鹏航空开辟空中救援通道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昆明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救灾专列不断驶入昭通火车站;成都军区陆航团的直升机4日降落在地震震中龙头山镇……一个立体救援通道正在鲁甸地震灾区形成。
实施多元救援效率高
截止5日下午,解放军、武警部队已派出官兵7900余人、民兵预备役1900余人、车辆机械860余台、直升机10架进入鲁甸灾区救援,共搜救群众280余人,转运救治伤员660余人,搬运遇难者遗体182具,转移安置群众9580余人,搭建帐篷600余顶,运送物资800多吨,清理废墟200多吨,抢通道路30余公里。
道路不通,1300多名交通保障人员迅即投入抢修保通,救援人员通过肩扛手抬徒步进入重灾区。5日下午17时,鲁甸县城通往镇中龙头山镇的公路抢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纷纷调运应急通信物资赶往灾区,并从各地调应急通信车保证灾区救援通讯工作;电力中断,电力部门携带发电机、高杆灯连夜徒步赶赴震中,安排周边县区供电公司做好医院保供电工作。
从云南省内和周边四川、贵州等地赶来的医疗救援队伍共救治伤病员1195人,已转移红石岩电站堰塞湖影响区域群众690户3316人。在保障抗震救灾通讯顺畅的前提下,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开通免费寻亲服务和报平安热线,目前已提供了600余人次灾区群众免费寻亲服务。
全媒体聚焦灾区传递中国力量
除了受灾民众和救援人员,在灾区最多的恐怕就是来自各地媒体记者。几乎在每一个受灾点,在每一个救助站都可以看到忙碌的记者们,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录音笔、海事卫星电话、直播车全体上阵,一条条采自灾区一线的信息向外传递。电视直播、电台连线、报纸头条、网络专题、新闻客户端、新媒体推送……鲁甸地震灾区通过全媒体快速向外传递。
网络、通讯拉近了震区与世界的距离。众多网友在网络上呼吁为救援车辆让行的同时,捐资、赠物、献血……社会各界的爱心涌向震区。救援进入第二天,网友的呼吁变成了“由于灾民不断抬出伤员,请所有车辆除120以外,全部禁止通行,请大家给生命让行!让伤员得到救治!”
每一次灾难面前,全国人民都形成了抗击灾难的合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支支肩负不同使命的队伍驰援,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党和政府卓越的组织力将全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这就是“中国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