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云聚”华南师大 时空“综合”社科人文
红花紫荆迎宾客,初冬羊城春意浓!11月12日-13日,以“汇聚时空,洞见文明”为主题的第十二届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通过线上线下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江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林珲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翁齐浩讲座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副监事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治理研究院沈体雁院长、中国海外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主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高松副教授、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刘小丁院长、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张宏宝处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云刚院长等。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党委书记黄荣晓主持。
华南师范大学王恩科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王恩科校长表示,本届论坛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的“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的重要指示精神,融合多个学科,聚集各方力量,共商交叉学科建设和交叉人才培养大计,具有很强的前瞻引领意义和社会实践价值;王恩科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概况,并希望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进行充分交流、深入研讨。华南师范大学将珍惜此次难得机会,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进一步优化相关学科的发展路径。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副监事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不断凸显,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是推动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
国际海外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主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松表示,将以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努力团结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积极促进中国与海外地理信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论坛在线上线下汇聚了来自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艺术、语言学、历史学、生态学、健康学、管理学、城市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三百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本届论坛安排了13个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第一阶段的报告会由地理科学学院刘云刚院长主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教授的报告以“人类定居高原与高寒文明发展”为题,介绍了从基因分析、湖泊演变、气候、农业等角度对高原人类活动发展的研究,同时强调了数学科学对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名誉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在题为“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阐述了地理学如何在“人类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相互作用随可持续发展的变化,提出了地理学更好地服务未来发展的几个设想。
香港理工大学地理信息和人工智能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翁齐浩先生以“When Urban Remote Sensing Meets AI”为题,介绍了AI在城市遥感的应用场景,解释了高光谱成像等方法的运用。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以“批判制图与政治地理”为题,分享了批判制图学的研究进展和议题,呼吁政治地理和GIS研究要重视地图思维。美国麦迪逊大学麦迪逊分校长聘副教授、地理空间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高松先生以“基于地理人工智能的人类移动分析和位置隐私保护研究”为题,介绍了地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疫情下COVID-19的传播为例展示基于地理人工智能的人类移动分析的应用;西藏大学副校长方江平教授以“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为题,探讨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和指标设计的原则;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王冬根教授以“上海新鲜食物时空可达性的差异研究”为题,从时空分析视角、位置经济和环境个人收入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上海新鲜食物时空可达性的差异;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蔡晓兵高级副总裁以“地理空间知识图谱及应用”为题,解释了地理空间知识图谱的定义,介绍了地理空间知识图谱的应用场景及其技术进展;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小平教授以“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及高精度模拟和调控优化”为题,介绍了全球土地利用逐年变化动态感知方法和土地模拟模型的构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成一农研究员以“‘舆地图’以及‘舆地’的涵义及其变迁”为题,以历史为切入口解释了“舆地图”、“舆地”、“舆图”三个词汇的原本涵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中心主任曹勇研究员以“数字化与岭南文化遗址保护”为题,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在广东建筑遗产保护中的记录功能以及在水下考古等领域的应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赵耀龙教授以“时空视角下藏传佛教格鲁派及其活佛系统”为题,介绍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时空扩散机制及其活佛系统;南方数码智慧城市事业部田志鹏总监以“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城乡治理应用”为题,展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在城乡治理领域的应用。
本届论坛还组织了14个专题论坛和两个分论坛,来自全球74个机构的三百多名学者聚焦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围绕“社会地理计算”、“艺术地理学理论与前沿”、“时空大数据与人类福祉”、“新能源与卫星技术应用”、“大数据与交通出行行为”、“社会感知”、“GIS vs 田野调查:政治地理学研究方法”、“文化遗产与GIS”、“社会化灾情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感知与模拟”、“老龄化GIS”、“健康地理”、“双碳与生态文明大数据”等领域贡献了167个精彩的报告。由于疫情影响,本届论坛采取在线并行直播方式召开,大会报告、各专题论坛和分论坛合计在线观看达到41202人次。
本届论坛依旧秉持培养学界新星的优秀传统,特设青年优秀论文答辩会场,着意鼓励青年学者“以文会友”、“打擂切磋”,在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中拓宽学术视野,培养经世济民的学术情怀。论坛执行主席、武汉大学秦昆教授宣布优秀论文评比结果。经过严肃激烈的线上答辩,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两名(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喆、西南交通大学杨鸿泰)、二等奖四名(分别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和三等奖六名(分别来自南方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成都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云南大学)。
11月13日下午4:00,本届论坛圆满结束各项学术报告,并举行了闭幕式和下届论坛主办权移交仪式。闭幕式由大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付迎春教授主持。首先,“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论坛”发起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林珲教授回顾了论坛自创立以来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壮大的学术影响力。论坛执行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赵耀龙教授梳理了本届论坛的报告涉及领域、学人机构分布和盛大的网络直播情况,并对本届论坛的有关各方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最后,在论坛创始人林珲教授和全体参会学者的共同见证下,“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论坛”会旗在云端传递到下届论坛的承办方——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手中。张宝秀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向本届论坛的参与方表示衷心感谢,并热情邀请全球学者于明年暑期再聚北京,共谱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新篇!
本届论坛秉持“汇聚时空,洞见文明”的学术理念,为全球多学科领域学者搭建了“云上之桥”。为期两天的学术盛宴为多学科交流互鉴、融合发展探索了更多的现实路径和想象空间,继续扩大了空间综合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本届论坛积极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人才工作的重大指示精神,积极培养锻造学术新秀的科学报国情怀和严谨踏实的科研实践能力。
本届论坛是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华南师范大学和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北斗研究院承办,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测绘工程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阿尔法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共同协办。
作者/通讯员:李心妍 陈浩东 |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 编辑:卢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