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人类失去共情能力

28.08.2015  18:46
-->

互联网使人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但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社交错觉。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社交工具却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

  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男人失神地坐在路边,你感到他正在为什么事情发愁。是刚刚丢了工作吗?还是跟女朋友吵架了?或者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种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的能力被称为同理心(empathy),也叫作共情。我们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学会了这种能力,但它在社会交往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有时候,仅仅是对方面部的一个微妙表情,我们就能获知他/她的情绪,并取得同感。我们能够出手帮助他人,也需要共情。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人们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2015年7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首次调查了中国年轻一代使用互联网与共情水平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大学生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越多的人,共情能力越低。德国的年轻人中存在同样的现象。而早前在美国进行的研究也发现,美国大学生的共情水平自2000年以来下降了40%。

  尽管这些研究并没有证明互联网的使用与共情水平下降存在因果关系,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互联网的存在并不是对此起到补充作用,而是削减了面对面的社交时间。

  我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微信上有几百乃至几千个联络人;微博和其他社交网站上有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好友;手机上一些对人群更加细分的App上可能也有各自的社交圈。然而,至少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Daniel Levitin)看来,这是一种社交的错觉。我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却以为我们处在社交之中。他认为,这让我们更加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此外,年轻人共情能力的下降,还可能是因为他们读虚构类书籍读得少了。的确,有研究显示,阅读虚构类书籍的人,其心灵内化(mentalizing)的能力是更强的。这可能暗示了人脑在试图理解虚构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心灵内化的能力可以获得锻炼。而心灵内化是共情能够产生的必要过程之一。

同理心从何而来

  看到别人的手被烫到,我们自己也会缩一下手。看到赛场上的激烈竞争,我们自己也会心跳加速。科学家发现,当我们说“我能够感到你的痛苦”的时候,这并不是一种修辞,而是我们在生理上能够感受到的。

  在一项著名的神经科学实验中,研究者让情侣成对地参与,其中一人躺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的仪器里,另一人待在旁边。然后,他们中的一人会受到电击。然而,不管是自己受到电击,还是看到别人遭到电击,大脑中都有相同的区域活跃起来,即背侧前扣带皮层(dACC)中的疼痛网络和前脑岛区域。

  人们为什么能够几乎是瞬间地、本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相同的反应,曾经是一个十分令科学家困惑的问题。而根据现有的理解,人的同理心来自于几个心理过程的共同作用:读心、情感匹配、共情动机。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