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共享”实现研发到融资全链条服务
15日,第三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闭幕。作为一家首次参展的广州企业,我们感受到了多种“互联网+”创新资源的汇聚,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对接优质资源的机遇。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向更多人推介新共响面向制造业转型的“材料应用共创+交易平台”模式。
如今,消费互联网进入发展的成熟期,产业互联网却刚进入充满发展潜力的上半场。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垂直行业的经济体量变大,传统产业必然走向转型升级的道路。依托消费互联网已经搭建好的基础设施和用户基础,产业互联网前景广阔,有望迎来爆发期。
尽管竞争者众多、模式各异,但一些产业互联网平台更像一个“红娘”。其服务停留在汇集买卖信息、促进资源对接上,技术含量和针对性并不高,且资源“配对”后的服务相对缺乏。
新共响要打造的则是一个针对材料领域,囊括了研发、制造、检测、投融资等全链条服务的平台。
选择材料领域,是因为对于制造业来说,材料是一切细分行业的基础,是所有制造业企业生产缺一不可的要素。该领域很多技术原理与其他行业相通,可找到跨界创新的结合点。“中国制造2025”掀起了新一轮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潮,通过新材料助推产品创新升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成为制造业企业获得发展突破的有效策略。
我们既是一个实验室,也是一个孵化器,更是一个将创新转化到产业上的交易平台。我们依托高校实验室和珠三角工业基础搭建轻实验平台,培育应用场景和应用端的创新项目,通过筛查、管理及落地育成实现创新项目的深度孵化。
研发创新服务这一块,新共响在集结了一批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材料系工程师校友的基础上,借助产业共享经济的方式,在华南理工大学搭建起“新材料应用共响实验室”,专注于高分子领域,偏重于涂料、涂膜、油墨、胶粘剂、塑料、橡胶的应用创新。
为企业进行研发外包是我们的一大服务重点。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拥有一个初期的创新点子,但受到设备、资金、人才等限制,无法将其落地。我们依托平台的超过8000名工程师资源,为这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创新帮助与指导,包括实验室设备、研发路径、应用测试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我们也可为企业定制并实施某一技术或产品的整体创新方案。
另一方面,我们为一些企业内部工程师提供践行其创新想法的服务。有不少工程师在完成企业主营业务的研发工作之外,还对别的行业领域的创新有想法和兴趣,只是苦于没有条件践行创意。我们恰好可为其提供跨界创新的现实条件。
当然,除了研发服务外,新共响也进行孵化。我们挑选原创性好、技术含量高或是创意优质的初创企业团队进行孵化培育,提供从咨询到融资的一条龙服务。通过有效的投后管理,平台从定位、团队、管理、战略合作等方面帮助项目更快更稳地成长。
目前,平台上有超过30个项目,其中有不少技术成果填补了业内空白。举个例子,不少塑料件需要做出特殊效果,例如高光金属珠光中的金色效果。传统方法要么将高比例的金粉加入到塑料中,要么使用表面喷涂工艺。前者成本很高,后者污染重且金粉分布不均匀。我们孵化出一种免喷涂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用更加环保的工艺和更少的金粉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我们帮佛山一家企业开发的灯带切割技术,促其入围了广东省创新创业大赛。这一技术借鉴了印刷业技术,让灯带切割更加简单环保,方便普通工人操作。这一技术已经被一些照明行业龙头企业采用。
除了研发服务,深入的检测服务也是新共响的重要举措。目前的产业互联网共享平台中,提供后续检测服务,尤其是检测后的完善改进服务的还不常见。我们借助校友资源,聚集了一批资深专家,他们可以为全新的产品制定检测方案,也可为检测后的产品提供改进建议和指导。
通过制定这种贴身独家式服务,新共响希望超越一般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质量,塑造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互联网+”时代,平台也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贯穿整个运营过程。我们创立了线上的社群,为工程师、风投、初创团队等产业创新各环节人士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同时,我们专门聘请了专业IT人才设计网络支付系统、实验室预订系统等,方便线上交易。
更重要的是,我们引入互联网特点的投融资模式,推动项目在不同创新阶段依靠股份再释放等方式,进行多轮融资。
在打造一个可信赖的材料应用项目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消除交易双方的顾虑和不对称,既保证E端(材料工程师)的技术价值,又保障B端(制造业企业)物有所值。这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新共响要做的不止这些。通过进一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完整的材料行业创新生态链,我们希望更好地提升工程师等创新创业者的价值。